《新闻晨报》专访汪海林:平台加资本的闭环想控制一切,于正、郭敬明是最佳帮手


作者:陆乙尔
编辑:陆乙尔
时间:2020-12-23 22:22:22

这两个在行业内是“行业性死亡”的人,现在让他担任导师的目的不就是想让行业死亡吗?

不断有导演、编剧、制片人在要求加入进来,所以表面上看是一百五六十名,那么后面实际上有两三百人,任何人说在一天之内组织100多个人去签名做一个事是不容易的,谁能组织起来?这不就是行业共同的心声吗? 

这是表态的声音,无论我们会不会赢,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发出了声音,对平台也好,资本也好,我们要告知公众,生产这样的内容、这些文化垃圾我们行业是不认同的。

这也是留在历史中的声音,我觉得最后胜负会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资本和平台站在他们那边,因为这个时代是资本为王、平台为王的时代。我们的对抗是悲剧性的,悲壮的对抗,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不要求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结局,把我们的行为留给历史。

目前的问题就是平台加资本的超级闭环体系,它要控制一切,包括行业标准、行业道德标准。

饮鸩止渴,市场越做越小,越做越封闭,最终变成一个闭环,他们不会追求更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而是一定追求进一步的闭环和垄断。 现在长视频的数据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闭环的购销模式,而不是鼓励好作品的产出。 

我们批评的对象是他们(于正、郭敬明)背后有公司有资本有平台,他们有很多的资源,而且他们也收购了公关公司和宣传公司,这是他们擅长的,动用水军控制舆论搅浑水,这也在我们意料之中,不值一提。 

我们也没有太关注他们的作品什么时候上映,他的作品跟这个事没有关系,我觉得也用不去往这方面解读关系,我们也没有关心他的作品。

日前,编剧汪海林、宋方金、余飞、琼瑶、高群书、白一骢、董润年、王小平等156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等影视行业从业者发布联名信,抵制抄袭行为,抵制郭敬明和于正,引起网友热议,许多人对“抵制抄袭,力挺原创”的坚持拍手叫好。

随着事件发酵,今晚,《新闻晨报》记者专访了参与此次联名信的编剧汪海林(代表作:《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他不仅讲述了此次联名信的初衷和目的,也深刻解读了目前影视行业被平台资本“绑架”的现状,以及对舆论中不同的声音一一作了回应。

《新闻晨报》对话汪海林: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发起联合签名、抵制于正郭敬明,最初的起因是什么?

汪海林:他们做节目导师,一而再再而三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情况没完了,就没人了是吗?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愤怒,你一个节目两个节目就无所谓,你不能全是他,最后变成了我们这是在干嘛? 两个被行业开除的人,两个被行业视为文贼的人。 

他们在行业里已经“社会性死亡”的人,在资本和平台上变成了中心人物,变成导师了。前两天有法律媒体《知识产权报》问我在法律上有什么问题,我说我们的国家司法体系对于抄袭问题对应做得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判决很公正,法律问题已经全部该判的都判了,该执行的也都执行了。 

现在的问题是行业也没有问题,我们行业组织、协会也一直是在跟他们斗争,也是在批评,那么行业没有问题,法律没有问题。现在有什么问题? 是平台和资本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这个方面有一个巨大的空缺,巨大的空缺就是资本和平台。

平台分两个,电视台在于正被判决之后,还是抓紧时间把他的剧播了两遍。网络平台不断请他们做导师,追捧他们的内容,播放他们的作品也就罢了,现在还不断把他们捧为行业导师。 

这两个在行业内是“行业性死亡”的人,现在让他担任导师的目的不就是想让行业死亡吗?

我们其实是作为传统的影视行业出来发声,即我们不认同这一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不认可这些平台塑造的所谓行业精英。 

这是表态的声音,无论我们会不会赢,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发出了声音,对平台也好,资本也好,我们要告知公众,生产这样的内容、这些文化垃圾,我们行业是不认同的。

这也是留在历史中的声音,我觉得最后胜负会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资本和平台站在他们那边,因为这个时代是资本为王、平台为王的时代。我们的对抗是悲剧性的,悲壮的对抗,会有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不要求一定要有什么样的结局,把我们的行为留给历史。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六十位行业人士参与进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没有跟您聊过参与联名信抵制活动的感受和原因? 

汪海林:大家的感受是一致的,呼吁书的内容也很清楚,就是说平台也好,资本也好,要有一些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能不能多选一些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去做这个事情?!

如果把于正、郭敬明他们树为成功的典范,那就是贩卖成功学,这是什么样的示范作用?

这个是行业内感到有共鸣的地方。他们是不是都是自发的参与?是的,今天还不断有人说能不能加上我,我们现在就说都截止了,不要再报名了。 

不断有导演、编剧、制片人在要求加入进来,所以表面上看是一百五六十名,那么后面实际上有两三百人,任何人说在一天之内组织100多个人去签名做一个事是不容易的,谁能组织起来?这不就是行业共同的心声吗? 

这是行业的痛点,所以行业内容生产者提出质问,是跟观众一样的。观众说为什么你们就拍一些这样的垃圾?你们为什么天天就找一些这样的导师?为什么这些年的好作品越来越少了?我们行业天天一样在问,不是打小三、互相撕就是甜宠,不能拍点有价值、有追求的东西吗?

但现在就是资本和平台要这样的内容,现在他们就在制造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流量模式。我们以前电视剧是整体独立的,现在这些年变成了我们长视频内容每年是整体亏损的,这种情况下,生产模式、内容模式、创作机制、购销机制都是值得反思的。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刚刚说到这两年每年长视频是整体亏损,但为什么资本和平台还是愿意去拍这些内容,甚至是涉嫌抄袭的作品。

汪海林:流量模式是一个闭环的模式,它一定是追求低龄和没有文化判断力的观众,而不是追求成熟的观众。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它只能生产这种没有文化含量、骗小孩的内容,因为成年人很难骗;第二他做出流量模式,他要有不停的刷量、刷热度、刷话题、打分,这些事成年人会去干吗?看《老酒馆》的人会去看吗? 《老酒馆》没看见有粉丝,但其实收视率很高。 

但资本和平台不会选择去拍《老酒馆》,他一定要创造一种内容和流量全掌握在他手上的内容,流量是可控的,所以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生产可以拍给韭菜看的内容,这种内容通过他自己的流量来兑换收益。 

饮鸩止渴,市场越做越小,越做越封闭,最终变成一个闭环,他们不会追求更有价值的文化内容,而是一定追求进一步的闭环和垄断。 现在长视频的数据就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闭环的购销模式,而不是鼓励好作品的产出。 

这种情况下,郭敬明也好,于正也好,他们的内容生产一是迎合这种生产模式,再一个很重要一点是他们能够做到高效,而效率高就是什么? 

郭敬明于正他们很清楚,市场要什么,平台要什么,然后他们能够快速生产,一定能提高效益快速增长。其实平台不是说一定要抄袭的内容,而是说不择手段、不管你用什么手段要可复制的快速提高效益的人和模式。这种情况他们俩就变成理想创作者,所以他们会被推出来。 

真正好的原创剧本要写好几年,培养一个好的表演艺术家或演员也要好多年,这样的产出率多低啊。对于资本和平台来说,这些都太费劲,风险太大。

能不能内容简化?这就变成IP,什么东西都控制在我手里。演员艺人可以迅速推出吗?那我通过流量就可以推出。 

后来他们发现观众要求太高了,不光要有流量,还要看演技,如果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它的市场价值是有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很着急,因为发现演技的评判标准一直在专业行业里,那么他就要没收你的行业标准,就要做大量的演技类节目,要把李诚儒代表的行业标准当成一种固化的保守的标准,当然没想到后来翻车了。

平台想的是,将来什么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不要去了,上4年太麻烦了,而且不在我手里。我能不能推出一个节目,我就推出多少个明星。而且你就算上了电影学院,我可以不让你存在,因为你不能在我这儿露面,你就活不了。你要想红还得来上我的综艺节目、选秀节目。而且我要告诉你,我说谁演得好就谁演得好。

平台就是想要控制你的审美趣味、情感模式、价值观,重新建立属于他们的标准。所以他现在下一步是进一步破坏行业标准,摧毁行业道德,想让一切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目前的问题就是平台加资本的超级闭环体系,他要控制一切,包括行业标准、行业道德标准,这些它一定要全部复制出来。 平台就要收割你的流量和热度,他知道你们会骂他,他就是让他们俩出来,就是让他们来招骂,招骂越多它就越有流量有热度。 

所以这一次是整个行业跟他们的对抗,我觉得不光是针对抄袭剽窃的问题,还是针对价值导向,在导向背后还有行业标准,还有内容生产谁说了算的,这都是一系列矛盾引发的。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联名信发出之后,这两天网上舆论发酵得也很厉害,你有关注网上的一些评论吗? 

汪海林:总体而言我们看到主流媒体都是支持我们的,自媒体就不一样了。我们批评的对象他们背后有公司有资本有平台,他们有很多的资源,而且他们也收购了公关公司和宣传公司,这是他们擅长的,动用水军控制舆论搅浑水,这也在我们意料之中,不值一提。 

比如有人说关于抄袭界定,为什么只攻击他俩,不说别人,那么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他俩是被法院判决了,他们俩拒绝执行,他们是藐视法庭、藐视法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那么其他人有争议,因为我在两个编剧协会、电影文学协会和电视剧编剧协会都是担任维权的负责人。我们编剧维权是这样的,如果你被侵权了,如果你很清楚,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你如果没有钱打官司,我资助你,如果你找不到律师,我们帮你找,这是没问题的,但是前提是你要站出来主张你的权利,你要去提出诉讼,如果你没有提出诉讼,你只是抱怨两句说谁抄了谁我们是不介入的。 

我们也不表态,因为谁抄袭谁,这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然后在行业内也是很清楚,行业内也不会轻易对没有形成定论的事情表态。 

所以有些人说谁也抄谁了,他起诉了吗?他告了吗?法院判了吗?法院没有判之前,一切变成谁抄袭谁,这个事太容易界定,谁都可以说了,但是否抄袭是有严格的界限的,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知道,行业内是很清楚的。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对于这次联名信事件,比如微博上有自媒体人丁太昇发了一条微博说,觉得你们这个行为是扣帽子来煽动大众,并试图煽动公权力进行封杀,你对这种看法是持什么态度? 

汪海林:我觉得他可能对呼吁书的内容没有读懂,没有读清楚,可能他在语文的理解力上还有待于提高,他对文字要进一步加强理解。

有一种论调,就是以所谓的警惕公权力的名义来反对各种干预,这种干预包括道德的干预,行业正义声音的干预,但实际上行业已经作出决定了,法院也作出了判决。 

他所谓公权力实际上是不成立的,而且混淆了这个事情的界限,把这个事情的性质给模糊了,把话题转移了。

他有发表他观点的权利,但我认为他没有对准焦距,聚焦不足,是对错了方向。还有我个人是不认同他的观点的,因为他就是说他对资本可以为所欲为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一个是资本,一个公权力,他对公权力很警惕,他对资本却觉得无所谓,怎么干都行?!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网上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参与联名信的编剧可能是有点眼红像于正郭敬明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您怎么看?

汪海林: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始终是这样的,他们作为吃瓜群众永远是这样。这是在把这个事情混淆是非,变成互撕、变成抢蛋糕。

而行业内会有一个很清楚的评判,行业内评判于正、郭敬明是属于金字塔的底端,这是对他们作品的评价,在行业内是有共识的。 

那么在公众面前,觉得他多赚了一些钱,或者是说他老在露面,这是一个小市民的判断,你是说不明白的。

实际上,这些创作者里面有《战狼》编剧刘毅、《老炮儿》《心花路放》编剧董润年、《安居》《红高粱》编剧赵冬苓、《新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编剧温豪杰,他们都是没法匹及的,属于在行业内地位都没法比的。 

新闻晨报·周到记者:联名信发出之后,于正正在参加的综艺节目组没有回应,包括郭敬明他的新片快要上映了,其实电影预售票房也还不错,你们选在这个时间点发出这个联名信,对于这个情况怎么看?

汪海林:无所谓,他的作品是他的作品,我们也没有太关注他的作品什么时候上映还是什么的,他的作品跟这个事都没有关系,我觉得也用不着往这方面解读关系,我们也没有关心他的作品。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