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人口6.2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约2.6万,占比高达41%。长宁区华阳路街道老龄化程度远高于本市的平均水平,同时,这些老人很大一批都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感情深厚。
“在启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时候,我们就在想如何将这个中心的功能打造得更多元、更丰富。”说这话的是华阳路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钱俊。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处 4880平方米空间,这对一个地处市中心的街道来说,是一块难能可贵的大衣料作。
从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打造路径来说,养老院、日间照护中心、助餐食堂几乎都是标配。“这些我们当然也要有,但要想提升老人幸福指数,还得围绕‘医食助行’这四个字展开。”
于是,在居民眼前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仅有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助餐点这样的标准化配套,还引入了认知症记忆之家、集卫生站、护理站、健康驿站三站合一的医养康养体系……
12月28日,中心内的食堂正式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老年人使用敬老卡则可享受7.5折优惠。饭点时分,明亮的空间里,人流络绎不绝。
2号华康楼则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分站,老人们既可以在这里自助地通过设备来量血压,获取一些基本的健康数据,也能通过驻点的医生来进行就诊、配药、转诊等事宜。甚至,华阳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号难求的石向东医生也会在此定期坐诊,方便老人。
来来往往的居民发现:中心有一座吸睛的彩虹廊桥,和印象中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颇为不同,当他们将照片放在朋友圈的时候,总是引来无数点赞。
这真的是社区里的为老服务中心?
没错。
每每,居民总是充满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华阳的网红地标,我还没老,就想住进去了”。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一处社区里的为老服务中心何以出圈,大有成为“网红”的架势?
“老年人某种意义是老小囡,渴望被关注,也期盼被关心,”钱俊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这块大衣料,他们特地引进了第三方的设计力量——社趣更馨社。这个曾经打造了故事商店的团队拥有一批热衷于参与社区事务的年轻设计师。
“如果我们老了,我们想居住在怎么样的一个社区?” 社趣更馨社负责人许引兰回忆说,设计团队第一次头脑风暴的时候就迸发出这样的念头,在和华阳路街道沟通的时候,双方的想法不谋而合。
“希望孩子们来看望的时间多一点。”
“房间么最好功能多一点。”
“最好么有个公共区域好聊聊天。”
“能有社区医生坐诊、配配药。”
“饭软一点、菜糯一点,低盐低糖适合我们老年人口味。”
……
除了向社区长者发放2000余份调查问卷外,在由街道发起的需求调研会上,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和看法,设计师们的概念也愈发清晰起来——在温馨的陪伴下康养是嵌入式养老体系构建的重要内涵,也是一份送给“明天的自己”的礼物。
于是,街道的代表色橙色被大量运用。两米高的楼号标识、两倍大的字号引导牌,这些可能在常人看来有点过大的字号对于老人来说,却格外友好。
1号华颐楼底楼是适老化改造的样板间,从厨房到卧室再到卫生间,每一处的细节都可以让老人实地体验,再来挑选适合自家格局的适老化改造方案。老年辅具租赁区域,则将老人生活中所需的各类物件一字排开展示,有需求的老人也可以体验后租赁使用。
4号楼华悦楼底楼空间则颇值得说道,这是一间处处洋溢着年轻气息的空间。原木色的桌子搭配柠檬黄和灰色的椅子,吊灯采用了颇具时尚感的粉色和灰色。
钱俊告诉记者,4880平方米的中心内有130多个养老床位,他们希望老年人住进来之后,年轻人来探望父母的时候也能“多停留一会”,于是打造了这个公共空间。当然,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这里的公共空间也能成为他们待客的公共客厅。
“理想的养老方式是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对于基层政府来说,要做的就是将嵌入式养老体系设计得更贴合老人需求,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感受和睦友好、便捷温暖。”钱俊如此表示。
一身西装、二八分头的华伯伯,一头卷发、一身旗袍的阳阿婆。
在整个为老社区的导视地图上,这两位人物形象始终贯穿始终,而这,正是社趣更馨联合设计师许静的共同杰作。
许引兰说,华伯伯和阳阿婆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再亲切不过的爷爷奶奶,但融入了更为时尚的元素。“这样的专属IP形象未来会更多地出现在华阳与老有关的活动中,这样的形象能让老人们更易找到社区归属感。”
既是设计师,也是绘画师,许静说这一次的现场绘制令她印象深刻。因为有位阿姨总会来看她作画,从空白到成型,阿姨见证了整个过程,也向许静介绍了社区这些年来的点滴变化。“这种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令我十分难忘,我也是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这个空间之后会被怎样的对象所使用,这样的过程对设计师来说有趣且重要。”
除了引入设计的力量,为老中心作为区域为老服务体系中枢纽般的存在,如何与社区产生更好的链接?
钱俊说,他们在为老中心因地制宜地设计了很多公共空间,比如连接1号楼与3号楼的彩虹桥,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不希望提到为老服务机构,就是暮气沉沉,老人们除了休息的那间房、那张床,能自理的他们理应更多地走出来,看看外面的美好。这样的理念,不止适用于养老院的老人,更适用于整个华阳的老人。”
为此,除了枢纽式的为老服务中心,还在街道的东南西北打造了特点不同的“邻聚荟”,来辐射周边4-5个居委的老年人口。同时,通过“一盟两圈”——一个养联体党建联盟、两个15分钟养老服务圈来织密、织细华阳的养老服务网络。
适老且友好,在华阳,这几个字不只停留在区区一个为老服务中心内。在中心所处的长宁路一代,一个适老的友好街区正雏形初具。
漫步其中,你会发现不少的商户门口有一盏小桔灯,这正是代表着他们“友好商户”的身份。承诺为老人提供更好服务、更优价格,当然即便不消费,这些商户也都欢迎老人们来坐坐、歇歇、聊聊。
经营了20多年的拉面店,做社区生意的美发店,刚刚开业不久的便利店……这些你走过路过很可能会错过的商户,都加入到了温暖的“小桔灯”行列。“人人都会老,哪怕老人不进来,这些灯也能点亮他们夜晚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