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你会写吗?名师点评抢先看


作者:上海升学
编辑:崔翼琴
时间:2021-01-09 15:02:16
今天上午9:00,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顺利开考。
各考区、考点协同做好考前准备工作,完善“一考点一方案”,严格落实防疫要求和考务组织规范,做好防寒抗冻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首场考试顺利结束,各考场周边治安、交通、环境状况良好,考试平稳进行。

这道春考作文题,你会写吗?

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广受关注。
 2021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 


名师点评

沪上语文名师第一时间对春考语文作文题作点评:

有话好好说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黄荣华

相比较前两年春考题,这是一道平实的作文题,但更具有引导意义。

我认为有三大引导意义:

1.人应当如何做好自己?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命题。顺此往下说,有许多的话可讲,空间很大。

2.做好自己,也要思考:做好自己是不是只是自己一人孤军奋战?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构成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顺着这一点往下说,也有很大空间。引导同学认识、理解并处理好自我奋斗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极重要的一环。

3.有话好好说。这道题朴实,简洁,大家都看得明白,又有思考空间,还承续了上海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品质——辩证,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思考既切己又宏大的生命命题。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应当去追求的一种境界。

启示考生以行动模铸理想自我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 王希明博士 

历年上海市春考作文题都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着重考察考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2021年的春考题也不例外,仍旧是哲理思辨类的题目。 

今年的题目关注“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富启示性的题目,引导考生对内省察,探讨行动与自我模铸的关系。 

从人的自我塑造历程来说,人首先要定义自我的本质,对于自身的存在有一种理想的图景,然后才谈得上有意识地塑造自我。而在这样一个图景的引领下,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的一切行动都在塑造着自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怎么做”直接关系到“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强调以行动而非以言语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是强调以行动来实践和强化认知。 

但是这不是自我塑造的全部。今年的作文题以一句“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提醒考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怎么做”不一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行动虽然可以定义一个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的分裂现象,这种分裂可能是客观存在,甚至是普遍存在的。要解释这一现象,“行动”的主动选择与被胁迫是一个切入点。如果是被胁迫,那么一旦外界的压力减轻甚至停止,行为可能就会停止乃至反向选择。比如一个被迫勤奋学习的人,一旦有了可以不学习的假期,他可能就会选择彻底放纵自我。如果是这种情况,他再怎么勤奋学习,也无法让他真正变成勤奋的人,有可能恰恰相反,他越勤奋,就越逆反,越盼望变得懒散。当然,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考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切入点,比如为了一定目的长期以行动伪装自我等等。 

总体来看,今年的这个题目将哲理性的题目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真正启发学生反观自我,知行合一,以行动模铸理想的自我。比较起往年“步入阳光的能力”“事实与看法”等题目,审题的难度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却是提高了。这一类的题目,真正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真正能引导学生关注人的成长,是值得肯定的。

放下架子,真实地写作——兼论2022年春考作文题

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 俞超

高考议论性文章写作最紧要的是不能脱离“逻辑”进行强行论证,也不要脱离这个时代进行空洞的理论阐述。“合逻辑”和“接地气”,是一篇议论文能够体现出上乘功夫的两大指标。在这两件事情上,我们的大多数文章是没有做好的。在我们讨论写作话题的日常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写作时,会比较在意人家文章写得“有没有意义(现实针对性)”和“在不在理(基本的逻辑)”,可是一旦开启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就开始离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体验,端着议论文的“虚架子”写作。所以往往写得既痛苦,又难以出彩。也就是无法调动自己的写作热情,刺激自己的写作灵感。其实很多同学经过多年的积累,肚子里的墨水是不缺的,缺的是对于墨水的调用。这一步被压抑住了。

下面结合今天春考热腾腾出炉的春考作文题来谈谈这一点。题目是这样的: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今年的题目很清浅,是可以写出真味儿的。

审题首要的是抓住第一级核心关键信息:“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文章需要围绕:个人的作为与个人的养成之间的关系。“怎么做”是外显的行动,而“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既是一种外显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内蕴的品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因果联系呢?

从中国传统观念而言,儒家是最为认可这一点的。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基础就是“修身”,本质而言,就是个体怎么做,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成为怎样的人,修身修得好,内在来讲,可以成为君子,外在而言,可以匡扶天下。也就是“内圣外王”了。从经验事实来看,也可以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北宋两个“少而孤”的名人:范仲淹和欧阳修,从小父亲去世,刻苦努力,最终逆袭。老苏可以做一个对照,早些年放浪形骸,二十多岁开始研习学问。安徒生、林肯,这样的不同领域的伟人,小时候家境不好,都是鞋匠的孩子,被人瞧不起,但是个人奋斗,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人的所作所为,就会造成一个人在后面的形象。

从逻辑而言,一个人的作为,与是否一定让他成为怎样的人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正相关,因为“怎么做”,基本上是客观的,而所谓“什么样的人”,则是主观评价。我们应当在这里做充分的文章。第一,“什么样的人”,是外在评价与历史评价,所以很多人重视“生前身后名”,就是在乎这些的评价。第二,“什么样的人”,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评价。所谓“放旷自适”的“自适”,就是自己觉得好。庄子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拖着尾巴行走污泥”之中的乌龟,别人怎么评价是不重要的。因此,题目中所谓的“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就说的是评价和作为之间的不一致。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说出如此苍凉感慨的人们也许知道在现实中,自己的作为没有得到理想的评价,希望大众和历史得出的“什么样的人”的结论合乎自己的“作为”。也许大众和历史书写者肩上确实要承担这个重大任务了。其实这种“在乎”可以有效约束一些人的“作为”。那些“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无法无天之辈”,就是对于后世做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断满不在乎,所以会肆意妄为。不过,吊诡的是,他的肆意妄为正在客观地塑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一点,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还是要学会放下这一个执念,你是什么样的人,只有你知道,客观的道德评价,内化为主观的自我界定和自我约束。

人言:假作真时真亦假。2020年有一真一假:一真就是被誉为“甜野男孩”的丁真,一假就是被“打假”的马保国。我们怎么做,可能会造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公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历史会记下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的高中议论文写作也要提倡“真”,反对“假”。提倡文章有真逻辑,有真意义。我们怎么写我们的文字,造就了我们“什么样的”文字。

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复旦附中高级教师、杨浦区学科带头人  张慧腾

“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是许多人终其一生要去实现的价值、完成的使命、担当的责任,而这与自我的践行——“怎么做”有何关系呢?今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题正指向对这一人生命题的终极追问。在高三学生18岁成人之际,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成长中自身行动和理想期待的关系,可谓正当其时。

材料作文的情境设计极具思辨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思辨性作文题提供反面思考空间的表述——“有人却不以为然”不同,本题中的表述是“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这是一个部分(不完全)否定的判断,因而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材料的前半句话究竟认同与否,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相对的确定性。因此,考生不妨逐层思考:“怎么做”如何导向或影响“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面对“怎么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也许有人会为自身的有限性感到无力,为人生的未知性感到无助,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但无论如何,当学生深刻思考并明确了“怎么做”和“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者的关联后,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几分困惑和迷茫,多几分坚定和执着。


根据考试日程安排,春考于1月9日至11日进行,其中9日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10日上午考外语笔试(含听力),11日考外语听说测试。

祝考生们考出好成绩!加油!

(注: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