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王炸级寒潮来临,全国开启冰冻模式,朋友圈已经被各地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截图刷屏了。
这样的天气,北方地区但凡家里暖气不热,取暖就全靠抖了,而南方没有暖气,每年冬天都是抖过来的。
到这里,不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那些古人是怎么度过数九寒天的?
那时候的房子里没有地暖、电暖气等这些保暖设备,古人怎么御寒?
他们有什么防寒神器?
“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汉书·车千秋传》
西汉都城长安城内的未央宫建筑群中,有这样一栋建筑,工匠将花椒研磨和泥之后,加入花草植物,涂抹在宫殿的内墙壁,形成一层保温层,住在里面的人不会感觉寒冷,还能浸润在花草散发的香气中,这便是当时皇后的寝宫——椒房殿。
另外,在椒房殿内,涂满花椒泥的墙壁上还会再挂一层锦绣毯,幔帐则是用大雁羽毛制作而成,地上还铺有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并设火齐屏风,寒气已然无隙可乘。
看了这么有趣的布置,小编甚是羡慕,这样又香又暖的房间谁不爱?
除了这“脑洞大开”的集中供暖式设计,古代的防寒方式远不止这些。
养尊处优的皇室们的取暖方式可不会将就,如果你经常去逛故宫、潜心研究过故宫文化,那么你一定知道宫里的取暖设备都是藏在墙里或者地下的。
故宫的很多宫殿都设有暖阁,暖阁是指在宫殿里用木板隔出来的一个小房间。
因为房间内部多是木质建材,为了避免火灾,清朝皇宫内并不会把明火置于房间内来取暖,而是在宫殿地下挖出火道通向殿外,灶门和灶口就设在殿外廊子下。
之后的做法就和现在烧炕的步骤差不多了——
往灶口添加火炭,每当感觉屋子里温度不够就继续添加,灶口的热量慢慢传入宫殿,加热地面,这便是火地取暖。同时,热量延伸到暖阁,暖意十足。
除此之外,暖阁毕竟是木质结构,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火灾,因此还需注意通风。
故宫中“性价比”更高的御寒措施便是在墙体添置一道木板墙,盖住砖墙,并在表面糊上若干层墙纸,既防寒又防潮。比如储秀宫正殿的两个房间,它的后檐墙和山墙内都加设了木板。
不看不知道,原来在我们看不到的皇宫地下,还蕴藏着一个十分庞大的地下取暖王国!
宫殿和现代住宅毕竟不一样,宫里的建筑进深大、举架高,密封性也比较差,宫里的人取暖也会用到很多“便携设备”。
唐代皇宫中的室内取暖,会有专用暖炉,材料多为铜制,内胆烧炭,工艺精美,既实用又有观赏性;更小巧一点的是手炉, 同为铜制,里面放火或者有余热的灶灰,罩上精美的盖子,呈椭圆形,便于随身携带或放进袖口;脚炉会比手炉大,工艺大同小异,此外还有灌热水的“汤婆子”,又叫“汤媪”“脚婆”,有点像现在的热水袋,可以放进被窝取暖……
这么玲珑精巧的手炉,小编我又又又心动了,好想拥有~~(并不能买得起)
对了,当时还有不加盖的火盆可以取暖。这种方式就稍显粗矿了,在盆里直接加入大块木炭燃烧,污染空气以及容易二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容易失火!木结构建筑中明火取暖需要很谨慎。据记载,嘉庆二年的乾清宫就因为掌火太监的疏忽,处理炭火不当,酿成了火灾。
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不过这不仅限于风水,更体现在建筑上。以皇宫为例,建筑的南面设入口,太阳东升西落,这样的建筑最大限度地扩张了采光面积,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再加上古代建筑外部的墙十分厚,搭配抬梁式构架的屋架,也能使得屋内拥有充沛的日照。
其次,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框架。
建筑外墙用来遮挡阳光、隔热防寒,内墙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砖砌的墙体里有时还会浇灌灰浆,这种方式不仅保温性能好,还提高了蓄热能力,这也是古代建筑冬暖夏凉的秘密。而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加,除了起到防潮排水的作用外,这种排列方式也会使得屋内具备阻挡冷空气进入的功能同时不至于密闭。
古人为了防寒保暖也是煞费苦心,种种巧妙的构思远比我们想象的有创意!
古时候,取暖这件事情,也是分成三六九等的。宫里的人可以有暖阁、火墙、毛毯、精致的手炉、脚炉,到了平民百姓家里,这些手炉脚炉就只能用铁质或者陶土制成了。
封建制度下,社会贫富极不平衡,百姓往往都会因为无钱购买木炭,而不得不使用秸秆、木头等燃料,作为冬季取暖的唯一方式。达官贵人能用上的无论是眠鞋、卧履,还是大红猩猩毡,都是华贵和御寒功能兼且有之的,穷人的御寒衣物多为棉麻布料,好一点的会用羊皮、狗皮、牛皮做衣服。
更有甚者,衣服不够,晒太阳来凑:
《列子·杨朱》中有记载——宋国有田夫,常衣缦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
可见穷人取暖有多寒酸了。
贵族轻裘加身 穷人基本靠抖。不禁让小编想到杜甫的一句诗:“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虽然古时候的防寒保暖的水平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但是我们现代人所采取的保暖方式都能在古代有迹可循。不得不感叹下古人的聪明智慧,不论是取暖工具还是传统房屋的建筑构造,都给现代的科学技术树立了典范,一些技艺沿用至今。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过冬的趣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