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科目今日上午结束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作文题。
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青少年美学教育专家陈晓辉,请他对今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题进行点评。
陈晓认为,剖析考题,应从两个角度审读题目的表达方向。
一是“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对吗?不完全对,因为世事变化都有不可控性,不是你去做了,或者觉得做好了,就可以实现心中预期。
二是“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怎么做了,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前面的句子进行否定和质疑。那大家不禁反问:“如果怎么做不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不做了呢?”这显然又是不对的,是消极的。
陈晓辉认为,在分析高考材料作文的时候,有三个不同的审题方法:
1、求同,显然材料里面两个观点是相反的,此方法不适合。
2、求不同,不同里面的正确观点作为全文的论证观点,显然材料里面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无法单独成立。
3、求互补。虽然不是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付出了不一定会得到等价值的回报,虽然有如此种种不确定与风险性存在,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会出发,学会付出,学会去做,因为只有去做了,去付出了,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才能收获成长,收获成功。
所以,综合对比,得出论点是——学会去做,学会付出和努力,至于结果,淡然、坦然,随遇欢欣。
类似的正面论证观点的古今外人物素材例子有很多,也可以结合疫情之下的逆行者,中国与世界关系、政治格局、一带一路等新闻热点事件进行阐述,言之有理、有料、有节、有蕴。
老子《道德经》里面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存在的,美与丑,善与恶,成与败,一定条件下,相反两者的功能与作用会发生转化,这便是哲学思辨。
“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学会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里的各类现象,有效剖析考题内涵。除了哲学的目光,还要有美的思想引领与人生价值观,虽然并非事事可达预期和顺利,但还是要学会去做,敢于尝试和付出努力,挫折与磨难是人生珍贵财富!”陈晓辉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