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鸟会可谓本土自然教育圈最早的实践组织之一。十多年前,上海诞生了最早一批本土观鸟爱好者,当他们逐渐掌握专业鸟类知识后,也开始带领新人在野外进行观鸟活动,这样的过程也是在进行自然教育。沪上的观鸟活动由此一直持续至今,组织者新老交替了几批。
“现在大部分做自然教育的人都是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出身,学校的自然教育课程也大多由生物老师兼任,学教育学出身做自然教育的很少。但要真正做好自然教育,一定是要自然专业知识加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尤其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自然教育,如何把专业知识以小朋友能接受的方式、方法传达给他们,这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努力的。”野鸟会负责人姚力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一问题也正逐渐得到自然教育从事者的重视。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年轻人正和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博士毕业的年轻人一起,探索开发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自然教育。
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王西敏是国内资深的自然爱好者、自然教育实践者。他认为,自然教育不能总把孩子当作“学习者”,同时也要让他们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比如,去自然博物馆做志愿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向“教育者”的转变,受益无穷。
2000年开始观鸟,随后成为上海野鸟会发起人之一,从上海的高校毕业,先后在国内不同城市从事过教师、警察、NGO工作人员、植物园科普工作人员等多种工作,期间还赴美国攻读自然教育相关硕士专业,王西敏的个人履历可谓丰富。对于上海的自然教育现状和问题,他指出几个现象:从自然资源来说,上海相较于国内其他一些地方是处于劣势的,这给开展自然教育也带来了天然劣势;相对于上海的生活成本来说,自然教育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学业竞争压力下,自然教育被边缘化,“来辰山植物园参加活动的一些孩子,往往刚上完钢琴课或者其他课程赶过来,参加完活动又要匆匆赶去其他课程”;传统的科普教育如何与自然教育相融合。
这些年,在上海,活跃着或大或小的自然教育民间组织。他们以各种方式,开展着规模大小不一的自然教育活动。去年8月,依托于上海林学会的上海自然教育总校成立,并公布了上海植物园、辰山植物园等首批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在各种自然教育方式中,通过社区花园营造来开展是其中一种探索。
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冒勤通过介绍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生境花园营造的案例,来阐述生境花园建设过程中的自然教育探索。
社区花园营造项目在上海可谓方兴未艾。从2014年开始,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师刘悦来发起的四叶草堂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已经达到111个,通过四叶草堂团队培训赋能或市民自主学习,由社区设计、营造、维护的社会花园已经超过700个。“有时候,大家并不是不愿意去发现,而是缺乏一种自然的教育,审美上也需要人文的引导。我们在‘中城智谷火车菜园’探索了6年,发现了100多种乡土植物、60多种昆虫。后来,这里成为周边社区和学校举办自然教育活动的场所。”刘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