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500年前的幼教读物么?
一场由华东师大教育高等研究院与博物馆主办的“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第五届教育影像展上,展出了世界上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极具代表性的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新编对相四言》。
周到君在现场看到, 天、云、雷、雨;日、月、斗、星;江、山、水、石;路、井、墙、城……图中每件物品都与其右边的汉字相对应,所谓“对相”。
其实,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即出现了供儿童识文习字用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急就篇》等。
到了南北朝、隋唐,识字教材分为了两路,一路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们为官方所承认,编法雅驯,士大夫们推崇备至,千余年来影响最大、使用最广;一路则是主要流传于民间,汇聚百姓日常生活实用中所见所需字词,按类组织编撰而成的非正规识字读本,宋以降广为流行,统称“杂字”。
《新编对相四言》等对相杂字教材,不同于“三百千”的“杂字”类蒙书,以平民子弟日常实用为目的,摒除空泛的说教,反映灵动的生活色彩,将识字、知识、职业生活融为一体,在传授与农工商有关的实用技艺过程中,成就了一种经数百年历史变迁、嵌入生活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展览现场呈现了全本的《新编对相四言》。这本著作无撰者姓名及出版年代。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新编对相四言》为1436年刻本。201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影印本。
《新编对相四言》问世两百多年后,17世纪的欧洲发行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第一本幼儿插图读物《世界图解》。
记者在展览现场能看到,1912年广记书局发行的《绘图中西日用杂字》,涉及涵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生活百科,尤其后面英语部分,用汉字标注了音标发音。这种“洋泾浜”口诀的英语学习方式,也成为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农村扫盲教育,全国编写了各类杂字教材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如1957年辛安亭编写的《农村日用杂字》,1983年朱起编写的《新编绘图庄农杂字》等,贴近工农生活,契合了农村文化教育和生产事业的需求。
展览表明,对相杂字教材对后世教科书普遍采用插图的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图画识字的教学方式绵延流长地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