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他接过海派旗袍手艺,把东方审美带到全世界


作者:晨报学记团
编辑:崔翼琴
时间:2021-01-16 23:05:53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29

守护项目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传承人:周朱光

旗袍,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传统之美。
十里洋场,上海滩旗袍大师褚宏生的剪刀下,裁出了一个绮丽的传奇时代,宋美龄、胡蝶、孟小冬……都曾指名要他裁制旗袍,而他的作品,也打动了无数女性的爱美之心。
今日上海,诸宏生的爱徒周朱光,从师父手里接下了海派旗袍技艺,在安化路这家不大的“瀚艺旗袍工坊”,坚持一针一线,为仍然醉心传统手工旗袍的明星、商人、都市白领们,送上最合身的一袭华服。

20多年,说艰难也艰难——他为了维系这个小小工作坊,二度卖房周转;说值得也值得——他带着旗袍走上了巴黎、维也纳的秀场,也把东方的审美带到全世界。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百年旗袍也能很时尚

晨报小记者  施奕晨
(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四年级)
提到海派旗袍,很多人会觉得古老而不日常,似乎是外婆辈的人才会穿在身上。曾经的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有一天,我踏入了周朱光先生的“瀚艺旗袍工坊”,这个想法被彻底改变。
“瀚艺旗袍工坊”坐落于一条安静而偏远的小马路上,看上去毫不起眼——事实上,我还差点迷路,在门口几次徘徊,终于找对了地方。
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瀚艺旗袍工坊”也是如此。狭小的入口处,一块醒目的牌子挂在墙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周围墙上还有好多证书奖状。我不由肃然起敬。
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里面展示的各式各样的手工旗袍,有真丝的,有丝绒的,有棉麻的,一件件线条流畅,颜色典雅,凑近细看,连一个小小的针脚,都做得细致漂亮,领口的盘扣更是五花八门,简直是丝线与布料缝制出的艺术品。
正欣赏着,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朱光先生开始为我们介绍起了旗袍工艺,又领着我们去参观那不大的制衣间——缝纫机、线、布、手工匠人在这间不到60平米的房间里,创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旗袍。“不要以为,旗袍就是老古董,就是老太太穿的哦。事实上,我一直在提倡‘时尚旗袍’的概念,让旗袍可以更年轻化,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展示了一件又一件创新旗袍,比如牛仔布旗袍,比如短裙旗袍,还有贴满了水晶的耀眼旗袍。说实话,连我都觉得有点心动呢!
“我的师父,是赫赫有名的旗袍大师诸宏生,而让他在上海滩一鸣惊人的,就是应影星胡蝶要求,特别创新制作的全蕾丝旗袍。这种大胆创新的精神,师父一直没丢,现在又传给了我,我希望自己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旗袍品牌,把它带到世界的舞台。”

短短的采访很快结束了,但是周朱光先生的这番话一直留在我的心底。是啊,一代代匠人不断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同样不忘创新,让传统与时代结合得更紧密。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不能遗忘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们,而应该期待他们在今天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海派旗袍,很美很中国——访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朱光

晨报小记者  耿米珈
(民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 七年级)       
8月9日,我们步入安化路271号,参观了“中国的连衣裙”——海派旗袍。
这次参观的“讲解员”,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朱光先生。他曾经为了海派旗袍事业,几经起落,两次卖房,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成功地把中国人的旗袍带到巴黎、维也纳等时尚之都的T台上。
当周朱光先生带领我们走进这间小小的“瀚艺旗袍工坊”,我们仿佛步入了一个别样的美丽世界,领略到了诸多缤纷多姿的旗袍风景。我曾经看到过、想象过的旗袍,或是穿在老太太身上的古老衣服,或是宾馆、餐厅服务员的统一着装,而眼前这一件件的旗袍,精致、华美,充满了时尚的气息,有些颇为隆重,另一些则年轻俏皮。“老师,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多少时候可以穿着旗袍走在街上了,是什么信念让您坚持到现在的呢?”我不禁问出了内心最疑惑的问题。
周朱光先生笑着回答:“衣食住行,‘衣’在第一位,这足以突出衣服的重要,现在中国发展迅速,在衣服方面也是一样。我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有一种审美,叫作东方审美,而通过旗袍,东方审美能够真正发扬光大。”
听说,曾经从事成衣进出口生意,还做得颇为成功的周朱光先生,就是被师父诸宏生先生一句“旗袍哪里有做成衣的”给“拐”入手工旗袍行当的。而眼前,一位位技艺娴熟的老师傅,正在一针一线缝纫着手中独一无二的旗袍。我的问题又冒出来了:“手工定制的旗袍和量产的旗袍有什么区别呢?”周朱光先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们喜欢一幅画,比如蒙娜丽莎,比如向日葵,这个世界上可以有一千幅,一万幅印刷复制品,但是最珍贵的,挂在博物馆里的,不还是原来那独一无二的一件吗?”
说到艺术品,我可按耐不住了,做足功课的我继续发问:“老师,我之前有查阅过一些资料,旗袍分三个派,海派、京派和粤派。后两者与海派有什么区别吗?”周朱光先生解释说:“说起旗袍的派别,其实和天气关系很大,北京四季分明,京派旗袍也是窄袖直筒;而两广地带天气炎热,粤派旗袍就做得比较短,而且做成了大袖;至于海派旗袍,则是立体造型的尝鲜者,胸省、腰省、肩缝、装袖等尝试,使旗袍更加合身,更能体现中国女性的美。旗袍一直在适应穿着人的需求,而不是让人去套在旗袍里面,这就是手工定制旗袍的魅力了。”
如今,海派旗袍既在阳春白雪的重要场合大放光彩,又渐渐走上日常街头,穿到爱美少女的身上。
海派旗袍,很美很中国!

追求完美,致敬匠人

晨报小记者  张一诺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  六年级) 
坐落在安化路上的“瀚艺旗袍工坊”,门面貌不惊人,里面也不大,墙上还有丝丝灰尘。但入口处悬挂的张张照片告诉我们,这里与国际时尚界、顶流明星的关联。
“瀚艺旗袍工坊”主理人周朱光大师,身穿儒雅的中式衬衫,出现在我的眼前。从一日出入上百万的成衣进出口商人,到一针一线耗时几天甚至几个月完成一件作品的旗袍制作者,周朱光接过了师父——上海滩最后一位旗袍大师诸宏生的衣钵,以独有的匠人精神,续写着百年上海的旗袍传奇。
说起和师父的缘分,周朱光颇有缅怀之色:“我是被师父一句‘旗袍哪里有做成衣的?’惊醒的,那时候一天过手的衣服上万件,却从未追求过服饰之美,直到听到这句话,我才明白,想要做真正的好旗袍,必须量身定制,不能走捷径。”那天起,周朱光正式拜师学艺,和师父一起成立了“瀚艺”。
秉持着“一生只做一件事,并做到完美”的态度,师徒两人不断地改进旗袍的工序和工艺。他们立足于传统,不断进行创新,将中国水墨画和旗袍结合,甚至还将旗袍和现代派的牛仔面料结合。曾有客人穿着在“瀚艺”定制的旗袍,徜徉在巴黎街头,引得时尚之都的时髦人士纷纷回头、询问……
师徒两代人的推陈出新,让旗袍具有了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慢慢的,一袭又一袭象征着东方女性之美的手工定制旗袍,不再囿于时代,不再囿于国门,而真正走向国际。“我心里有个梦,我梦想把东方审美带到全世界,我梦想把瀚艺做成在世界时尚界享有盛誉的创智工坊。”周朱光感叹。
采访过程中,感受到周朱光对旗袍的挚爱与痴迷,我不禁发问:“您对一件完美的旗袍是怎么定义的?”他笑了:“一件完美的旗袍,得是高级的——这个高级,要有完美的设计,完美的工艺,完美的面料,而且要有时代性,所有的因素缺一不可。这样,一件旗袍才会有灵魂。” 滔滔不绝的他,眼中有一种无法名说的光辉。而我想,他的梦想,就是成为那个为旗袍注入灵魂的人吧。
曾经,匠人精神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形容词。经过这次采访,我终于深刻地理解了像周朱光大师这样的不停追求完美的工匠,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拥有着近乎自负的自尊,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正是由于他的坚守,旗袍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得以继承并保存。

致敬我们这个时代的匠人。


我与旗袍的约会

晨报小记者  顾有欣
(浦东新区明珠小学C区  五年级)
旗袍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一道风景。而今天,我与旗袍有约,期待着一览这道风景的迷人之处。
我与旗袍之约的“约会地点”,是在长宁区安化路一处幽静的巷子里——名声赫赫的“瀚艺旗袍工坊”就坐落在这里。一走进室内,就看见一张张证书一座座奖杯,一张张记录历史的照片,一件件精美的旗袍成品,满满地陈列在通道两侧,承载着一代代匠人的心血!
我与旗袍之约的“约会主题”,是高定手工旗袍到底有什么魅力——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周朱光老师告诉我, 一位经验丰富的技师要完成一件精美的高定旗袍,至少需要一年的工时。而在快节奏的今天,制作者为什么愿意花上这一年时间,消费者又为什么愿意等上这一年时间呢?
我与旗袍之约的“约会过程”,就在这个问题的带领下,真正开始了。我们走过一位位全神贯注的裁制师傅,来到了周老师的“密室”。小小的房间里,叠放着一个个密封文件卷,周老师小心翼翼地打开文件卷,拿出一片半透明的物件,铺平展示给我们看。原来,这是这些年来,周老师设计与积累的各种旗袍绣样。我凑上前仔细观察,只见绣样上打底的祥云图案线条流畅,错落有致,尤其是绣样中间的盘龙,形态灵动,每一处细节都勾勒得栩栩如生,与我们平时穿的成衣上面千篇一律的机器绣花有着天壤之别。也许,这正是高定手工旗袍的精髓吧。
我与旗袍之约的“约会高潮”,则在一件件真正的高定手工旗袍被捧到我们眼前之时。每一件旗袍,都被数百万针精雕细琢过,密密的针脚,精挑细选的配色,搭配上各有寓意的绣纹,妖娆好似绽放的牡丹,绚烂夺目,温婉又如出水的芙蓉,清新素雅,当之无愧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品。

我与旗袍的这次“约会”,让我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让我找到了高定手工旗袍让人趋之若鹜的原因,更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这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约会”。


海派旗袍: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晨报小记者  山霁月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四年级)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如果说,身穿旗袍,是民国女作家张爱玲对爱与富足的渴望,那么,亲手裁制旗袍,则是诸宏生和周朱光师徒对东方审美的执着。


一个明媚的夏日上午,沿着一条静谧的小马路,我们来到了“瀚艺旗袍工坊”,只为解读旗袍的独特语言。
简单的两扇玻璃门上贴着大红的窗花,如果不是事先做过功课,真的很难把这个简朴的门面和厚重的历史联系起来。然而推开大门,里面却堪比小型的旗袍文化博物馆:墙上的一幅幅老照片,玻璃展柜里的各式老熨斗,还有摆在过道里的那台锈迹斑斑的缝纫机,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海派旗袍的百年历史。
而我的目光,一下子被一袭名叫“凤蝶”的旗袍吸引住了。这袭旗袍选择了端庄的深色面料,深浅不一的蓝色丝线,以更环保的形式,模仿着失传已久的点翠工艺,绣成了栩栩如生的蝴蝶、凤凰,翩翩起舞于旗袍前襟处,在华丽典雅之余,又不失灵动活力。
“瀚艺旗袍工坊”主理人周朱光先生的到来,打断了我万分沉醉的欣赏。眼前的这位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传承人,身穿一身笔挺的白色立领衬衫,衬衫上打着低调细密的褶皱——优雅,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而当打开话匣子,对旗袍如数家珍的他,又别有一种熠熠神采。
面对我们这群彻头彻尾的门外汉,周先生很耐心地从头说起。关于旗袍的起源与发展,他告诉我们,由古老的旗装演变而来的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滩,经过西方元素的融合,真正声名鹊起,丝绸、缎料、丝绒,鸟雀、花卉、流云,海派旗袍在面料与纹饰各方面都真正是包罗万象,敢想敢做。
周先生的恩师诸宏生老先生,就是海派旗袍精神的杰出代表。早在民国时期,18岁的诸宏生,就敢为一时之先,用从未有人选用过的白色蕾丝面料,给当红影后胡蝶制作了一件全蕾丝旗袍,在上海滩引起轰动。“我相信旗袍一直在被改造,它永远是新鲜的,与时尚接轨的,我也希望中国女性能在旗袍上穿出时尚,穿出国际范儿。”诸宏生先生说。
而今天,这份创新精神,又延续到了周朱光先生这里——他为我们展示了刚刚登上国际大秀的几款牛仔旗袍,一个立领,一个盘扣,让普通的连衣裙打上旗袍的烙印,让旗袍装扮真正步入日常穿着的舞台。“那么多世界大牌都青睐于手工高定服装,而海派旗袍,就是中国人的手工高定。” 周朱光先生说。
当然,创新的基础永远是扎实的传统工艺。伴随着周先生的解说,“瀚艺旗袍工坊”的小小制作间里,三两老阿姨正在精心制作旗袍领口的盘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则在用熨斗为一块布料贴上衬布,而周朱光先生也时不时对照着定制客人的量身数据,指导着旗袍的开衩和省道的加减,而这些,正是手工定制旗袍有别于普通流水线成衣的灵魂所在。

有魄力创新创制,有能力传承传统,周朱光先生与“瀚艺旗袍工坊”,让海派旗袍这出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海派旗袍,一种坚守

晨报小记者  王其姝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协和双语学校  六年级)
中山公园附近的一条小马路上,藏着一间海派旗袍工坊。海派旗袍大师周朱光老师着一身考究的白色衬衫,站在入门处迎接我们。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就在他的讲述中徐徐铺展。
最外间的走廊墙壁上,一张张各有来历的名流合照,让人心生敬佩与向往;往里一些的会客厅里,衣架上、玻璃柜里,一件件绚丽耀眼的旗袍华服,让人忍不住生出想要摸一摸、试一试的渴望。
再往深处走,穿过一道门,就是旗袍制作间了。五六十平米,十几台机器,还有几位中老年阿姨、爷叔,正在低声交谈着、安静工作着。布料、针线,在他们的手里仿佛活了起来,即将变成人们身上的华服。无论是这些阿姨爷叔,还是为我们讲述的周朱光老师,眼里都闪耀着同样的专注和热爱。
是啊,听说周朱光老师的恩师,是上海旗袍大师诸宏生先生,为很多鼎鼎大名的明星裁制过旗袍。但现在旗袍似乎没那么流行了,周朱光老师还曾经在困难时期卖房做旗袍,一步步艰难地把海派旗袍继承和发展到了今天。
正想着,有人问出了我心中的疑惑:“既然旗袍在现代已经不流行了,也没有多少人会购买,那您为什么不去做能挣更多钱的成衣生意,而要在这里坚持做手工定制旗袍呢?”
周朱光老师的回答很坚定:“做旗袍,不仅是爱好,更是使命。曾经的海派旗袍,是引领时尚的弄潮儿。而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今天的海派旗袍,不再仅仅是量产的普通商品,更会是走遍世界的文化传播者。”
事实上,周朱光老师也的确这样做了。他曾经为师父诸宏生老师策划了两台中国山水旗袍的服装秀,更是把不少经典之作带到了巴黎、维也纳等时尚之都。就在我们到来的不久之前,还有一个著名的意大利服装品牌慕名来到上海,参观了这个海派旗袍的诞生之地呢。
领略了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海派旗袍,聆听了周朱光老师的一袭肺腑之言,我不禁思索:我们的忽视中,很多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湮没,而有这样一群人,却不忘初心,始终致力于为传统文化注入崭新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周朱光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学习的。
带教老师:谢正宜
活动统筹:张智丽

视频文案:谢正宜 俞诗

视频拍摄:俞诗

视频制作:张智丽 王佳怡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