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汇东滩,
有一群可爱的“小精灵”,
它们灵动的身影穿梭在水天之间,
吸引着不少观鸟人的目光↓
观鸟人中,也有张东升的身影,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微信群“生态南汇”群主……他的多个身份之间,有一个关键词串联其中:“鸟”。
位于浦东的南汇东滩,是华东地区最热门的观鸟区域之一。一年四季,不时会有观鸟人前来,或是简单看看,或是搞搞创作。
张东升将这群观鸟爱好者拉进了“生态南汇”微信群,追求比单纯观鸟更高的目标——从观鸟,到识鸟、护鸟,进而保护整体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临港新片区的经济发展,应该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融合在一起。这是“生态南汇”群的共识。
一身户外服、一个望远镜、一个照相机,这是张东升作为一名观鸟“重度爱好者”,日常外出观鸟最常见的装备组合。而在他那辆小汽车内,还能找到更多装备。
近来天气寒冷,但张东升依然一有空就跑出去。候鸟南迁,当前正是最好的观鸟时节。临港的南汇东滩、滴水湖等地,都成了观鸟胜地。
“临港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热土,还是闻名世界的观鸟乐园。”张东升告诉小布,南汇东滩湿地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前沿,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北靠长江,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西伯利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上的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2012年,美国留学归来的张东升到位于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任教。对于本硕博的专业都与生物有关的他来说,选择落户临港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一次到临港新城,我就喜欢上了这座年轻美丽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于是,我在这里安家立业,成了临港人,每天为事业打拼,也习惯了临港碧水蓝天的优美景色。”
2016年秋季,张东升偶然认识了几位观鸟的朋友,才知道临港还有着丰富的鸟类生态资源,每年到临港栖息的候鸟还包括小天鹅,黑脸琵鹭,仙八色鸫等珍稀濒危鸟类。
从此,张东升多了一个业余爱好,且乐此不疲。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当我拿起望远镜,临港海边的南汇东滩就为我打开了一幅神奇而美丽的自然画卷:悠闲的白鹭在蓝天翱翔,优雅的黑翅长脚鹬漫步滩涂,‘鸟中熊猫’震旦鸦雀在芦苇丛里忙着捉虫子喂养宝宝,美丽的白腹蓝鶲在林间游荡……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这些都市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就在我们身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17年初,张东升组建了“生态南汇”微信群,将不少观鸟爱好者拉了进来。现在,这个500人群已是满员状态。
一张或者一组“鸟图”,激起一片称赞、一些疑问,随后带动一堆讨论……这是“生态南汇”微信群里最常见的情景。而发图的“鸟友”,往往能够收获不少赞誉。
不久前,群友“万心飞翔”拍到的白眼潜鸭,就让不少“鸟友”发来了竖大拇指的表情。“万心飞翔”真名万中容,也是一名临港人,观鸟有差不多3年。
刚加入“生态南汇”群的时候,万中容的身份还只是“一名临港居民”。有一次,他在小区偶尔看到一只鸟,觉得挺好看,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了群里。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动作,让他收获了入群后的首次“高光”时刻。“当时有‘大神’说,这是一只海南蓝仙鹟,上海很难见到,结果就有很多人点赞。”万中容回忆到。
一次“高光”时刻激发了兴趣,让他从此向观鸟“重度爱好者”进发,专门购置了照相机、长焦镜头、单双筒望远镜等设备,一有空就往南汇东滩、滴水湖等观鸟点跑。
因为上班时间灵活,万中容有晨练的习惯。自从开始观鸟后,他连锻炼的时候都会随身带着一个双筒望远镜,一有“发现”就会欣赏一阵子。
不过,要想成为一名观鸟“重度爱好者”,仅凭借装备和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这就需要学习和研究。万中容告诉小布,自从观鸟以后,感觉大多数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鸟上:拍到照片后要查资料,确定是哪种鸟,还要了解外形特点、习性等。“这样才能在群里跟鸟友们一起交流,而且外出观鸟时也能有更多乐趣。”
即便是生物学博士出身的张东升,也要不断学习。在他的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关于鸟类的书籍,电脑桌面上还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存放着数千张鸟类照片。
热爱,让观鸟“年龄”并不长的张东升、万中容,以及群里的“鸟友”们,对鸟类的研究越来越透彻。
在“生态南汇”微信群里,一张图带出各种知识问答的情况屡见不鲜。“哪位大神告诉我这是什么鸥?”“这是什么斑嘴鸭?”“斑嘴鸭和绿头鸭会杂交?”
“印缅斑嘴鸭也是从斑嘴鸭分出来的,本来是亚种,前些年拆分了。” 各种专业的问题,总能得到回答。当然,也会有争论的时候,随后,大家各自寻找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无形之中又学到了知识。
张东升告诉小布,组建这个群的初衷,就是给大家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更多的科普还发生在群外,辐射着更多人群。除了微信群,张东升还和几个朋友维持着一个公众号,坚持每周发布各类观鸟活动的收获、重要事件等等。他们还每个月定期发布“鸟讯”,甚至组织各类在线讲座。
张东升还借助自己的本职工作,组建了上海海洋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的观鸟爱鸟团队,甚至开设了“鸟类生态与鉴赏”选修课,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自从开始和鸟友们一起到南汇东滩观鸟后,我就爱上了这个活动,每周必去一次。后来伴随着了解的深入,就想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来研究更有价值的课题。”他说。
一开始,张东升还担心课程比较“冷门”,没人选,但没想到,开课那天来了近百名学生,教室坐得满满当当。
为了更好地观鸟、识鸟,张东升等人还组织志同道合的鸟友们对临港地区的鸟类进行着长期的调查记录,包括种类、数量、分布等。大家会不定期地分头到各个点位,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各种情况,然后制作成清单。
这也是鸟友们共同学习取经的过程。不久前,张东升和万中容相约着来到位于环湖北一路的滴水湖北岛进行了又一次调查。
正值冬季,不少候鸟选择在滴水湖过冬。两人寻找到了白骨顶、凤头鸊鷉、小??、鹗、黑颈鸊鹈、凤头潜鸭等各种鸟类,还大概清点了数量。
“我们从2018年开始统计,年年都有新收获,基本每年都能发现新的鸟类种类,到目前已经有427种了。”张东升告诉小布,“前段时间发现的珍稀鸟种就有白枕鹤、红翅绿鸠、红胸秋沙鸭等,还有在中国大陆首次记录的琉球山椒鸟。前年年底发现的丝绒海番鸭是中国鸟种新记录。”
说起这些,张东升根本停不下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自从开始观鸟,万中容经常独自来到滴水湖边,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看到湖面上那些有灵性的小家伙们,就感觉不到孤单。”他说,“拿着望远镜,就像拿到了大自然的免费门票。”
让万中容心疼的,是这些有灵性的小家伙们,有时会受到人类的“骚扰”,“心底经常油然而生一种保护的欲望。”
于是,他在观鸟的时候,经常会提醒游客或者不合理观鸟的鸟友,劝说他们不要驱赶、追逐鸟类,并保持足够的距离。“观鸟要以爱鸟为前提。”
而最好的办法,则是给他们讲解更多关于鸟类的知识。这也是万中容不厌其烦对游客进行科普的原因之一。他告诉小布,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在滴水湖边设置一些观鸟台、宣传栏,势必能发挥更好的科普效果。
从观鸟、识鸟到护鸟,对“生态南汇”群里的鸟友们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态度发展。张东升告诉小布,大家看到的愿景其实更广——希望在临港新片区,让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
“我们开始自发组织清理海滩垃圾和观鸟等活动,希望可以带动更多人爱护环境。我们还组织鸟友和在校学生进行鸟类生态调查,定期通过我们的公众号发布鸟讯和宣传鸟类生态保护的知识等。”
这些活动,得到了大力支持,环保公益的队伍日益壮大。“生态南汇”微信群里,已经聚集了鸟友、居民、在校师生、公益组织成员等不同群体的成员。
政府部门在开发建设同时,也愈发兼顾环保。张东升告诉小布,在滴水湖边上的一些景观带建设中,发现了更多为鸟类考虑的细节,例如护岸的设计等。“当然,我们仍希望有更多‘亲近自然’的建设理念和规划。”
去年上半年,“生态南汇”的团队还拿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小额基金,用于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虽然金额不高,但得到全球享有盛誉的环保组织的认可,也让大家兴奋不已。与此同时,大家的关注点也已经从护鸟扩散到了对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上,例如在南汇东滩野放的獐、意外出现的海狸鼠等,甚至还有限塑、禁捕等环保话题。
最可喜的是,很多年轻人,甚至中小学生也开始积极投身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欣赏自然,爱护环境,越来越成为临港人的共识。
家住三林的吴诗阳,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大二学生,因为疫情关系留在国内。同样爱好观鸟的他,每次都会花费近两个小时赶到临港,就为了看看滴水湖或南汇东滩上的各种鸟类。
“之前在美国也喜欢观鸟,还专门买了设备拍摄。在美国的时候,我看到了130多种鸟类,在上海也已经看到差不多130多种。”吴诗阳告诉小布,“临港是鸟类的天堂,更是我们爱鸟人的梦想之地。”
“我们希望临港,变成更多人的梦想之地。”张东升说。
据浦东新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
临港检测点观测数据,
近期最高峰时每天可以记录到
6万只以上的鸟禽。
已经有专家指出,
目的性过强的观测活动已干扰到这些水鸟,
如果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或许这批鸟禽将不得不放弃这块湿地。
希望大家选择更温和的接近方式,
不要打破这种自然界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