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视觉横行的时代,这家美术馆尝试用声音艺术展,唤醒一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1-01-20 19:48:31

这是一个视觉横行的时代,你有多久没有静静聆听了?

■寒山美术馆外景

由寒山美术馆主办的“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展览日前面向公众开放。这是一个别具风格的“跨界”式群展,艺术家们以声音符号构筑起可供“聆听”的城市“音景”。 用一个声音展,追溯一座城市的来路和变迁。

用声音构筑一座城市

本次项目由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策划发起,欧宁担任主持。

整个项目分为工作坊、田野录音、声音艺术展三大主要板块,探讨如何用艺术创作和策展来增进地方感,形成地方认同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美术馆借用声音艺术链接城市人文的一次新式试验。

■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

在谈到此次项目发起缘由时,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说,“我们一直想做一个与所在城市有深度互动的项目。今年上半年疫情稍缓后,我在古城区闲逛,无意中了解到苏州还有20多家唱片店存在,其中有一家‘摇摆唱片行’已经存在超过20年了,对于喜欢音乐的城市居民而言,这些唱片店是伴随着他们的音乐记忆的载体。”

■展览现场

他谈到,“苏州还有个本土艺术家叫刘潇,一直在做‘一分钟录音’,积累了上千条音频。此外,寒山美术馆还曾邀请过做先锋音乐的朱芳琼、王集云来表演,此后一直有来往。所以就想到做一个有关城市声音的项目,之后我联系了对这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欧宁,和他通了个电话便一拍即合。”

发掘“苏州基因”的声音符号

寒山美术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项目选择“声音地理”作为切入视点,发掘能够代表苏州地方基因的声音符号,凭借对历史文献、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调研讨论,和对苏州城市声音的收录,最终以提案作品制作与展览的形式完成和苏州这座城市,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深度互动。

■展览主持人欧宁

自2020年11月18日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寒山美术馆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近40位音乐人、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建筑师、剧场工作者、声音研究者、城市研究者、民俗研究者、历史研究者和人类学者,到苏州参与工作坊,进行演讲分享和讨论活动,并分组展开田野录音。

■展览参与者x寒山美术馆团队

在此基础上,经过了多次提案讨论,最终产生了30件(组)作品提案在寒山美术馆进行现场呈现,这种观念织行的集体协作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的展览阵容。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苏州是一个文脉积淀尤为深厚的城市,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最能代表苏州?

在展览中,艺术家聂俊在《寒山108》中引入寒山寺的新年钟声,在八边形的立体空间中,运用波场合成系统再现3D声景,创造沉浸式声音体验环境。

■金佐宁,《归》,显示屏幕, 锣鼓(板鼓, 大锣, 铙钹, 小锣), 亚克力板, 水彩画纸,2021年,照片提供©张大静

传统昆曲的主奏乐器——板鼓及铜响器在金佐宁的作品《归》中以现代展出形式,传达昆曲锣鼓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关系中的处境。 

北京青年戏剧导演陈然拍摄了一段苏州评话老艺人陈景声在寒山美术馆表演《八技之说》的影像,记录了老艺人高超的发声技巧。

 ■李依蔓,《存档·苏州》,案夹,纸张,地图,声音,2021年,照片提供©张大静

李依蔓以档案的形式将公开征集到的个人写作与录音整理在一起,在地图上呈现出个人与地方的关系。

沈鹏飞对苏州青石板街道上的雨滴声印象深刻,作品《听雨》用装置的形式呈现出了自己的记忆。

■沈鹏飞,《听雨》,青石板,线,电机,钢珠,2021年

丁敏作品《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聚焦正在淡出生活舞台的公共电话亭,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激活这些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在展厅内的某一时刻,位于苏州古城区的88个公共电话亭将重新响起,组成美妙的乐章。

■丁敏,《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此时无声胜有声》系列 ,拍立得相片,拨号装置,公用电话亭,2021年,照片提供©张大静

艺术家刘潇则把他一年内每天记录的“一分钟”声音档案与观众分享,展示在美术馆的365条声音档案,代表了他的轨迹与思想。

■刘潇,《在这个视觉横行的时代, 每天一分钟用听觉来感受此刻是存在的》,持续一年的录音行为,声音档案,2018-2019年

音乐家朱芳琼在作品《因缘》中展示了他称为“空气陶鼓”和“呜嘟音响”的手工制作的陶瓷音响乐器,观众可以从视频看到他即兴控制陶鼓的空气反馈震动。

 

■朱芳琼,《因缘》,空气陶鼓,呜嘟音响,显示屏幕,视频,声音,2021年

深耕苏州文化的张大静在作品《曲终人散》中选择了上世纪80年代风靡的迪斯科舞厅文化,在“窥视”与镜像之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使观众于趣味横生中体会“曲终人散”的深意。

■张大静×周沛勇×方奋筹,《曲终人散》,免漆板木盒,油泥雕塑群像(20cm高),电动转盘,黑胶时钟,迪斯科发声灯,绒布,镜子,声音,2021,照片提供©张大静

此外,本次展出的作品中还有涉及评话、儿歌、民俗、移民等多方面的声音装置、绘画、影像、和剧场作品也在美术馆展厅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内容中还特别呈现了从清代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等风土文献中梳理出来的关于苏州的历史音景,这些典籍中的文字与苏州音景有着最直接的关联,透过它们,观众从视觉衍生出“听觉”,获得声音的各类想象,形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历史“音境”。

据悉,“地方音景”项目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以地方声音为核心内容、以多行业领域艺术家“跨界式”协作为形式进行策展的自主试验和更新的展览计划。

用声音构筑城市的另一番形象,正如项目发起人、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所说:“音景可以记录和再现历史,它以其所含强烈的地方意识和象征性,也能作为所在地区的听觉标志。”

本次展览将举办至2021年3月21日。



图片:由寒山美术馆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