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评析沪16区一模语文作文题!这些题目,你会怎么写呢?


作者:钟雨人
编辑:崔翼琴
时间:2021-01-21 20:58
本月,沪上各校初三学生进行了一模考试,语文作文题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各区都考了什么题目?由此可以探出哪些对中考作文的启示?今天,上海升学邀请沪上中考语文研究专家对一模各区作文题作评析。

思考生活,发现美好

——2020学年各区九年级一模作文题评析

文 / 钟雨人 
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这一特点似乎也表现在了2020学年第一学期各区九年级期末测试作文题的命制上。从整体来看,16道作文题的命意遵循了中考语文命题一贯倡导的“关注现实生活,引领精神成长”的导向,并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体现出“思考生活,发现美好”的共同指向。
或许是为了适应中考改革变化,也或许是面对本届考生使用不同教材(最后一届使用沪教版教材,同时又使用部编教材)的现实,本次作文题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换一个角度看,这种过渡性又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性。除了一半数量的作文题保持应有的平易、稳定之外,“新面孔”之多,创近年之最。除了全命题、半命题的基本盘,本次还出现了5个有“导语”的题目。不仅“评价指南”中出现的三种题型全乎,还出现了三种题型之外的“导语型半命题”,不由不让人直呼“奇哉异也”!好在总体可观,也多有亮色。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大致可用“关注自我,突出变化,追求心胜”来概括。
附表:各区一模作文题及分析


1. 关注自我,提升认识。

“我还是那个我吗?”“我骄傲,因为我____”“这一次,我不再_____”是显性的突出“自我”,“这过程,挺享受的”“芬芳润心田”“且行且歌”是隐性的关注“自我”,其它题目也与“自我”有关(具体见附表),这是初中作文写作“我手写我心”原则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要让每位同学关注现实生活,有话可说,记叙真实的事情,抒发真挚的感情,思考真切的问题。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处于青春期蓬勃成长的中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始终以好奇之眼观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在内在构建中不断调试自己以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成长有烦恼,自适在提高,是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成长的共性规律,正需要加以积极引导。这次作文命制正体现了命题者群体有意识发挥作文这一积极引领作用的指向。

图 / 视觉中国 

2. 突出变化,细化过程。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是习总书记的世纪之问。这世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变化”,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成长,无不是处于变化之中,这是不可抗拒之势。关注各种变化,目的就在于寻求变化中的不变点,从而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其实质仍是凸显对“自我”成长的关注。

如何发现变化,如何认识变化,如何应对变化,这一认识过程或表现需要写得具体、细致。一方面是要表现矛盾冲突的真实性和激烈性,一方面是要表现自我认识提升的渐变性和合理性,以增强主体面对变化所进行内塑调整的可感性和可信性。

变化多是渐变的,即便是突变,也有渐变的累积,这需要“过程”来展现,而“过程”的直接表现就是“叙事为主”。“这过程,挺享受的”“就这样改变”“越来越好”“念念不忘,终有回响”“这一次,我不再____”“芬芳润心田”都应该是体现这一要求的。作文题中直接的“过程”、“改变”是如此,间接的“越来越”、“终”、“一次”也是如此,含蓄的“润”更是如此。只有把这个“过程”写实写细了,这个“变化”以及由这个变化所带来的“变化”才会生动感人,才能真实可信。

3. 追求心胜,增强自信。

很明显的,这些作文题多洋溢着一种美好的情绪。“这过程,挺享受的”“_____也是一种美”“我骄傲,因为我_____”“闪亮的日子”中的“享受”“美”“骄傲”“闪亮”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感,“越来越好”“且行且歌”“芬芳润心田”中的“好”“歌”“芬芳”表达着一种向上的美好,“念念不忘,终有回响”“迎风而立”“_____的座右铭”则充满了励志的昂扬气息。读之,使人愉悦;思之,让人振奋。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其要在增强自省力,增强自塑力,增强自信力。这就是价值观引领,就是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这些文题的命意倾向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励志的,更是心胜的。

人活着必须要有精神,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是“自强”精神。军事专家金一南说:“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所以他认为“心胜”的核心是:“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作文即做人,这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声滋润,定然“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了。这既是教育的使命使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有此命题立意,岂不欣甚?能不心胜?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这些作文题大致体现了“心智成长”的内在逻辑:
自我(反思、认同) 
↓↓
变化(过程、比较)
↓↓
心胜(积极、励志)
特别推荐黄浦区的作文题目“我还是那个我吗?”该题很好地发挥了以上疏导、引领的作用,表现了对青少年心智成长的深情关注。
从审题角度看,写好这篇作文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这个题目本身是个问句,需要回答。答案可以是肯定的“是”,也可以是否定的“不是”,更可以是辩证的回答“是,也不是”(外在的变化是“不是”,内在的不变是“是”)。当然,也可以是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仍需继续思索,而这本身也是一种答案。后两种答案的思维品质较高。
二是这个答案获取的过程,需要细化。它需要在现在的“我”和过去的“那个我”的比较中,经过反复的思考之后才能回答。这个思考越深入,自我认识就会越全面;这个过程越纠结,自我认识就会越深刻。
三是这个问题产生的缘由,需要交代。是一件事情的触发,还是几件事情的累积爆发,是自觉自发式的自我反省,还是由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差异而引发的反思,不同的触发设计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思维层次。无论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也无论这个思考过程是怎样的,只要发现问题了,并深入思考了,这个题目的“引领”作用就达到了。至于这个答案是什么,是学生个体特质所决定的,如果是积极向上的,那是令人欣慰的;如果是励志的,那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如果是心胜自信的,那当“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啦。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上海升学获专家授权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