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黑不是黑,爷叔说的野生到底是啥


作者:顾筝 李欣欣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1-01-22 16:43:06



在被新冠病毒折腾了一年的这个世界里,我们对食用野生动物这件事,早已心中各种有数。

但在上海的菜场里,“野生”两个字却还随处可见。

哦不,大家先不要急。

这里的“野生”是一种玄学,是上海爷叔阿姨们在“情与法”边界内的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东方体育中心开始。

更衣室内,游好泳的爷叔们一边往身上“搨”着润肤乳,一边换衣服。

“等歇我要早点回去,夜里要烧条好鱼给伊拉吃吃。”爷叔把重音落在“好鱼”上。

他的同伴们很配合:“啥鱼?”

“野生的。”

这里已不存在讨论和质疑的必要了,就像女生们之间在闲聊,买了一只“好包,爱马仕”一样。然后就有爷叔虚心求教:“被侬在啥地方买到的?”

“上钢市场呀。”

隔壁在偷听的年(ná)轻(mó)人(wēn)差点把在游泳池里呛进的水喷出来:那样商业化的菜场,能买到野生的?

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中缺少了一些重要的版图。其实,上钢菜市场真的能买到“野生的”。


■位于浦东上南地区的上钢菜市场,占地面积有8000平方米。


上钢菜市场,浦东中环内,大得像一座菜市城,被坊间称为“浦东最大菜市场”。

到上钢的河鲜区晃一圈,标牌上各种“野生鲫鱼”、“野生昂刺鱼”、“野生黑鱼”、“野生桂(鳜)鱼”、“野生海蜇”……字体大、粗、黑,足够吸引眼球。


■“野生”二字,是上钢菜市场出现频率颇高的形容词。


野生的卖点,商家用了不同的词来表示。

一个黄鳝摊上,六只盆里,半数都漂有一块正方形小标牌——“野的”;

一个摊主对河鳗野生的诠释是“原生态”;

而卖甲鱼的小哥更是把他所有的甲鱼都命了名,100元一斤的叫“清溪甲鱼”,130元的叫“特好”,180元的叫“包好”。

只有那价位在260元一斤的“真家伙”,在他嘴里才是“正宗野生”。

这似乎是和他对过摊位上所写的“真正的野生甲鱼白菜价,160元”打起了无声的擂台。


■上钢菜市场不仅吸引了周边数十万居民,还有不少阿姨爷叔远道而来。


商家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野生”近义词作为宣传卖点,是精准定位,直击了逛菜场的最大群体——爷叔阿姨们对于野生的迷之向往。

当然,这里的“野生”,并不完全是新华字典上的本义,它早就被守法的爷叔阿姨和摊主们框定在了安全的范畴内。

上钢“D2蔬菜区域”的一个冰鲜禽类摊位前,挂着两块大白板,上面写着:“野生老母鸡、野生童子鸡、草童子鸡、草母鸡……”


■在这个冰鲜禽类摊位,“野生”被放在首要位置。


当我们读着标牌上的名称,重音着重落在“野生”两字上时,老板一边帮顾客处理着鸽子,一边急急地解释起来:

“这个野生,不是真正的野生,就是不吃饲料,不管它,散在苹果园里面养的。”

“真的野生的,那个没有胆量抓,国家逮到你,不得了了,保证颜色给你看!”

至于到底是哪里的苹果园,老板娘表示这是“商业机密”:“这个不能告诉你。”

有了这样的觉悟,就不用面对他们的同行曾经遭遇的尴尬。


■2012年4月10日的《青年报》刊登了一则公开贩卖“长江中华鲟”的报道


曾经有热心市民向媒体反映,有人在昭化路凯旋路的一个露天市场,公开贩卖中华鲟。

当时摊主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是野生的,市面上很少见,50元一条。”

等到市民打了110,警察赶来之后,摊主惊慌失措,当即改口辩称:“我卖的不是野生中华鲟,只是人工养殖的普通鲟鱼而已。”


■这个摊位主打的“半野生大黄鱼”不知是怎样的存在


在如今普法教育和媒体宣传以及疫情的严防死守下,拎得清的上海爷叔阿姨当然不是要追求那些“真正的野生”。

“野生”这个词,确切地说,对爷叔阿姨们来讲,很大程度上是“有机”、“无公害”甚至“原产地标志”等复杂名词的复合替代。

阿姨爷叔们脑海里的“野生”意味着:

自然环境养殖;无毒害、无激素、无化学残留;生长周期长;单位食材里,蛋白质氨基酸各种微量元素来源自然含量高……好处不一而足。

和年轻人看见“无糖”、“有机”、“低脂”字样一样,菜场里,爷叔阿姨的心轻易地就会被“野生”两个字撩拨起来,片刻之间就被刺激到了购买欲望。


■在菜市场里,所谓“野生”可能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在大众点评上,还有人跑到“上钢菜市场”的评价中去“嘚瑟”:

“买到了野生的黄鳝和黑鱼。黑鱼三尺,糟溜鱼片、酸菜鱼片、青椒鱼丝,实惠又美味。”

上海人家里的男性长辈们,肯定不乏这样一种可爱的人设:

他们是时间自由,居家一把好手,但同时拥有很多无效社交的中老年男性。

经常被人叫做“师傅”的他们,最喜欢在菜场外面看到单干户——没有自己的摊位,只拿着一个盆在那叫卖。“自己抓的一点点河虾,正宗野生。”

那盆里的河虾真的少得可怜,动辄九十、一百一斤。

师傅们心里会斟酌,也可能是斗争半天,还是买了半斤。

但这已足够令他开心,因为可以和自己的“塑料老兄弟们”吹上半天牛皮了。




- END -



写稿子:顾 筝 李欣欣/

拍照片:李欣欣 顾 筝/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