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这个词,确切地说,对爷叔阿姨们来讲,很大程度上是“有机”、“无公害”甚至“原产地标志”等复杂名词的复合替代。
□淡水鱼
到了鱼类天地,那野生的标准,就成了水质。
有来自不同产地的,千岛湖的“野生花鲢鱼”、天目湖的“野生昂刺鱼”、白马湖的“野生黑鱼”、太湖的“正宗野生桂(鳜)鱼”,五湖四海应有尽有。
在一家河鲜摊位前,一位头戴鸭舌帽的爷叔指着“太湖野生昂刺鱼”讲解道:“侬不要当伊野生的呀,(主要是)太湖里,太湖水质好一点。”
爷叔继续讲解,“太湖野生”这四个大字,代表的意思,是一群在好水里长大的、没吃饲料的昂刺鱼。
■在水产摊位,“野生”是好水质的代名词。
当然,上海爷叔对美味的追求,并不止步于对“野生”标牌的认可。
鸭舌帽爷叔进一步指出,在这样一盆优质鱼里,还要“优中选优”——挑出肚皮比较小的鱼,这碗汤鲜味美的昂刺鱼豆腐汤,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当然,“野生”这一噱头,买卖双方你知我知,不能用得太过。
在上钢,号称“正宗野生”的小鲫鱼,也就卖到15元1斤,比普通鲫鱼贵个几块钱而已。
而120元一斤的塘鲤鱼、280元一斤的甲鱼,这些高价“野生品”,在竞争激烈的水产区,要想等到“有缘人”,时间就比较漫长了。
□甲鱼
至于甲鱼,野不野生就全凭长相了。
拥有“真家伙”的摊主特地把甲鱼翻了个身,指着它的脚说:真正野生的甲鱼,脚趾甲是很尖的,不是野生的,脚趾甲不尖。
■什么样的甲鱼才算野,上钢某摊位的老板摆出了一套脚趾甲理论。
他这一套斩钉截铁的理论被顺昌路上一水产摊位摊主无情反驳:“野生的甲鱼脚怎么可能是尖的,它要一直爬,脚都磨平了,不可能尖。”
被彻底弄晕的我们在综合了各个摊主和买菜爷叔阿姨的意见,总结出了“野生甲鱼”的一些特点,至于信不信,你们自己看着办:
肚子是黄的,裙边是厚的,整面颜色是有花纹的或是深色的,脚趾间是尖的或是不尖的……
- END -
写稿子:顾 筝 李欣欣/
拍照片:李欣欣 顾 筝/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