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坑名伞最宜春,风雨连旬不恼人。”
乾隆二年进士王德钦在诗中提到的“孤坑”,就是现今安徽宣城市泾县昌桥乡孤峰村。在明清时期就已扬名的“孤坑伞”如今也加入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大家庭。
如果你对历史不太感兴趣,那是否注意过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油布伞?几乎全国影视剧组的油布伞都出自孤峰村,且来自该村惟一一家油布伞厂——国民油布伞厂。
郑国民
国民油布伞厂的掌门人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油布伞制作技艺传承人郑国民,这位和油布伞打了30多年交道的制伞大师向世界技能博物馆捐赠了两把油布伞和一把油纸伞,用郑国民的话来说,“捐赠的这三把伞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把是仕女图油纸伞。
第二把是手绘丝绸工艺伞。
第三把是宫廷工艺油布伞。
据郑国民介绍,油布伞和油纸伞主要差别在于伞面的用料,一个选用布料,一个选用纸张,制作工艺是相通的。
无论油布伞还是油纸伞,都需要经过——
选材、量尺寸、刨竹节和分片、打孔、排竹、套伞头、伞骨与伞头相连、制伞面、上布、熬油和刷桐油、盖章或署名、晾晒
这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
“伞看起来简单,但是制作过程十分繁琐,制作一把伞起码得要一个礼拜的时间。”
不仅过程繁琐,而且许多还是细致活,不下功夫与时间很难做好。
就拿熬油来说,油布伞之所以防雨,重点就在于刷了熟桐油,而这个桐油的熬制过程,需随天气、季节、温度、湿度变化不断做细微调整。
一方面制作繁琐,上手慢,另一方面市场有限,利润不高,所以虽然泾县油布伞在2017年被列入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张文化名片,就连国民油布伞厂也成了网红摄影点,但依然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
“我们厂是当地惟一一家油布伞厂,厂里差不多20人,主要都是60、70岁的老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制伞,吃这碗饭。像我们家是制伞世家了,到我是第六代,我的侄儿、侄儿媳干了几年也不干了,到大城市工作比做这个更赚钱。”
事实上,1970年出生的郑国民当时也是“无奈”才进入油布伞制作这个领域的。曾经繁盛的孤峰制伞景象,到郑国民初中毕业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那时在我们农村能考个中专就不得了了,我成绩还算不错但也没能考上,家里又世代制伞,初中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进了当地的孤峰雨伞厂。”
1987年,初中毕业的郑国民正式进入孤峰雨伞厂学习制伞技艺,不过那时油布伞市场受到了俗称“洋伞”的尼龙伞的猛烈冲击,产销量锐减。油布伞厂倒闭的倒闭,转产的转产,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县乃至全省专业制作油布伞的厂家只剩孤峰雨伞厂一家。
1991年,才21岁的郑国民已经接替父亲在孤峰雨伞厂当了两年厂长,在油布伞市场“江河日下”的情况下,他逆流而上,自筹资金,毅然决然地创办了泾县国民油布伞厂。
郑家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以制伞为业,家里老一辈制伞的在当地都是叫得出名号的,百年传承下来,可不能说不做就不做。
市场不景气,逼着郑国民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传统制作技艺固然不能丢,但品种及伞面材质可以创新。第一个重要创新就是制作大型太阳伞。
“之前为街头小商贩们遮阳做的伞都是半径60厘米的,但是我们的伞半径直接做到了1米多,甚至更大。”
“大型太阳伞”帮助国民油布伞厂活了下来,而工艺伞则让郑国民看到了未来。在郑国民看来,工艺伞与其说是雨具,不如说是艺术品。
相比以实用为主的普通油布伞,工艺伞布面图案精美、伞面材料精致、伞骨更为精细,技法上还加入了复杂的绕线和穿花工艺。
正在制作工艺伞的郑国民
工艺伞也帮助郑国民打开了海外市场,现在国民油布伞厂一年差不多制作10万把伞,其中20%销往海外。
“我们的工艺伞在海外很受欢迎,出口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像在日本,一把工艺伞可以卖到2000多元。”
随着国民油布伞厂的产品越走越远,郑国民最忧心的已经不是产品的销路,而是传承问题。这些年,伞厂工人来来去去上百人,郑国民也亲自带过十几位学徒,但都没能留下来,“我今年也50岁了,到现在也没找到接班人。”
这也是他得知世界技能博物馆对外征集展品的消息后积极回应的原因——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油布伞的传统制作技艺,加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中去。 ——郑国民
展现中国传统技艺,传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郑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