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马日挹肥喜开张


作者:岳强
编辑:杨婷婷
时间:2021-02-16 18:35:30

今天年初六,旧俗称为“马日”,古称挹肥,就是将积在茅厕里的粪便拌上炉渣灰沤农家肥。备好农肥,开始春耕,新一年耕作就忙碌起来了。

对城里人来说,年初六开始,酒楼店铺就要开门营业,我们的年俗七日谈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三番送穷为哪般?

在各地年俗中,有一个仪式从年初三贯穿到年初六,就是送穷,说句玩笑话,真是穷怕了。细查各种史料记载,就会发现从年初三到年初六的送穷仪式差别和寓意各有其道理。

年初三贴“赤口”送穷,是提醒人要管住嘴巴,不要嘴贱,嘴贱人缘差,不穷才怪,往严重处说,因为说错话,甚至有可能惹祸上身。

年初四烧纸送穷,是提醒人不要吝啬,有舍才有得。有个笑话,一女孩说自己交的男朋友都是鬼:小气鬼、吝啬鬼、抠门鬼、穷鬼……说起吝啬鬼,除了文学作品里那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外,每个人交际圈里恐怕都能找到类似的“鬼”。看这鬼字的字形,写起来就鬼鬼祟祟很猥琐的样子,实际上是心中缺少点正大光明之气。烧纸钱除了民俗中阴魂用来当货币使用,还有就是火可以点亮一些人心理上的光明,照破那吝啬小气的鬼气。

年初六的挹肥送穷,是提醒人想要富裕,需要勤奋,不能懒惰。一年之计在于春,挹肥春耕,才会耕出秋收的希望,做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一样。

初七要过“人庆日”

明天年初七,是“人庆日”。传说是女娲造人的日子,也就是人类的生日。自魏晋以来,“人庆日”就是年俗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有吃七宝羹、盒菜与火烧馅饼,佩戴人胜、花胜出游以祈福纳吉的习俗。

七宝羹的食俗始于晋代,是由七种蔬菜煮制的羹,认为春令食此羹可祛秽养身,以避时疫,并讨得新岁“更出彩”的口彩。吃七宝羹的民俗主要流行于江南和岭南一带,各个地区物产不尽相同,菜品略有差别,寓意也有不同。其中,常用芹菜表意勤快,大蒜取意精明,大葱意为聪明,芥菜意为长寿,客家人会以鱼入羹,取年年有余之意。

上海的“人庆日”食俗是吃赤豆饭和荠菜粉团。黄霆《松江竹枝词》道:“闲从人日说平安,荠菜新鲜做粉团,待得佘山新笋出,兰芳沁齿欢加餐。”

在北方民间有吃盒菜与“记性火烧”的习俗。盒菜就如炸藕盒、炸茄盒等,将两瓣菜之间夹入肉馅,挂上生粉蛋清糊,入油锅炸制而成。“记性火烧”是用火烤制的馅饼,烤熟后要用筷子在饼面扎上形如北斗七星的七个小眼,这七星火烧就成了“记性火烧”。

人胜、花胜是一种头饰。贾玺增著《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一书中有图文并茂的介绍,有兴趣者不妨买来一读。

“人日晴,人民宁。”旧俗认为人日这天如果是晴天,这一年就人丁兴旺,所以,各地都会提前上供祈晴。

七人八谷九天十地

从年初一到初十,年节就算是过完了,从初七到初十,最后这四天的天气阴晴,在古代用做岁占。《清嘉录》中载:“俗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人视此四日之阴晴,占终岁之灾祥。”

除了占法,还有化解之法。在顾炳权著《上海风俗古迹考》中,引《帝京岁时纪胜》“元夕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之说,记载了老上海城隍庙一带,元宵节“走三桥”度厄的年俗。文中写道:“走三桥之俗,明时已有。旧时上海城里尚多河流,也多桥梁,有的高且大。元宵之夜,妇女相牵夜游,必过三桥,谓走三桥,可以祛百病。”

这些反映出人对家国安定、生活安稳、身心安康的愿景,而这不仅仅是靠过年走走九曲桥就能实现,还是要像年初一走吉方时说的那句话:“心正步步走吉方”,在为人处世上,做到“正心诚意”,那就真如《易经》爻辞里所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