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的女性该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完成自我蜕变和成长,是这个夏天最热门的话题。
热播剧《三十而已》刻画了三位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忙里忙外、一心带领三口之家完成阶层攀越的全能主妇顾佳;已婚未育、渴望生个孩子过上安逸生活的上海土著钟晓芹;以及单身未婚、野心勃勃期待融入上海的沪漂王漫妮。
编剧原本试图围绕她们各自“爬山的故事”展开讨论,传递现代女性价值观。然而,该剧自开播以来虽然热搜不断,评分却从最初的八分档一路下跌。尤其在后半段,剧情落入“小三企图上位”的俗套,以至于全网讨伐林有有,再无更多深度思考,不禁令人咂舌。
凭借公关头脑跻身太太圈,为儿子进名校费尽心思;发现同学家长欺负自己的儿子,不惜一对二大打出手;通过一只橘子明察秋毫,嗅到了丈夫身边潜在的“危险”,三言两语暗示对方离开,一系列操作干净利落。
进得去太太圈买得起学区房、谈得了生意赶得跑小三,顾佳在剧集开篇边吸粉无数。现实中的人们往往有很多身不由己,又美又飒的“爽剧女主”满足了他们想要撕破一切虚假面具的幻想。
然而中途许幻山出轨的情节设置,导致顾佳不得不上演对峙、掌掴、谈判等一系列丈夫道歉摊牌、正妻手撕小三的狗血戏码。
其实从许幻山的摊牌可以看出,他对于这段婚姻关系颇有微词,但剧集并未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夫妻观念差异的矛盾上,反而将更多的篇幅用来描写林有有的步步紧逼,话题度是有了,但莫名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在这段插曲中,作为第三者的林有有几乎什么都没有损失,顾佳却不得不再次开启全能主妇模式,替许幻山收拾烂摊子,这简直踩中了观众的雷区。
编剧张英姬表示,林有有是失去了所有尊严离开的。对于这一说法网友根本不买账:她还有尊严可谈?
回想前半段顾佳跻身太太圈时的几次合照,画面和音乐配合的讽刺感和戏剧性,堪比几年前的大热日剧《东京女子图鉴》。
后半段的“烂尾”结局不仅使得剧情落入窠臼,也容易传播出一种扭曲的信号:无论女性多么完美,仍旧逃不过背叛和背锅的命运。
“爽剧女主”人设崩塌,“独立女性”人设也岌岌可危。在经历了离婚又复婚的波折之后,钟晓芹表示自己学会了“先独立后爱人。”
在离婚后与“摩托车弟弟”钟晓阳的这段姐弟恋中,钟晓芹明显扮演起了当初陈屿的角色。她在通宵打游戏、对工作毫无规划的“弟弟”身上,看到了曾经在家甩手做掌柜、贪图安逸生活的自己,这才意识到之前的婚姻生活里,都是陈屿在替自己负重前行。
然而在复婚后突然成为畅销书作家,还获得百万稿费这种设定,未免有些过于“偶像剧”。对于独立女性的定义,难道就是比原来能赚钱吗?
和其他两位女主相比,没有与任何人在一起的王漫妮选择靠自己的努力只身出国留学。这看似是最符合“独立女性”人设的结局,但其实编剧大可不必这样努力迎合主流价值观。
独立女性一定要看破红尘、不再向往婚姻吗?王漫妮本来就是一个渴望被爱,也渴望金钱的人。她为什么就不能在没有得到这一切的时候正视内心、大大方方地流露出落寞呢?
王漫妮的成长在于,不会再因为一时困难,就违背内心去听从世俗的安排,而不是不再渴望爱。
回看《三十而已》,不免让人联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对于30+的女性来说,年龄和性别,是这个社会附加在她们身上的一道紧箍咒。
三十岁的女性如果还只身在外打拼事业,也许就会像剧集开篇的王漫妮那样收到家里的夺命连环call:“认命吧、回家吧、在大城市干嘛?攒岁数啊?”
而那些有了家庭的妻子,也要时时刻刻被鞭策要像顾佳一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应对着生活中的各种“猝不及防”。
人们对于三十岁女性的期待和要求,是比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更苛刻的——要兼具年轻貌美和岁月沉淀出的智慧、要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平衡。
不管《三十而已》的整体剧情设置是否令观众眼前一亮亦或是不免落入俗套,我们都需要明白,真正的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独立,是女性可以在任何年龄段,按照她们的意愿来选择生活方式,不再囿于任何时代的枷锁和社会法则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