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远看高山仰止,近看气象万千。
故宫难得展出《千里江山图》,引发观众“故宫跑”。
陈丹青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我就脑袋贴在展柜玻璃上,像个傻子”。
不过,相比当代艺术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的国画界有一点冷静。以“京海观潮”为主题,范存刚、汤哲明的53组水墨作品于近日在久事艺术空间展出。身为参展艺术家和美术史研究者,汤哲明和周到君谈了谈他对国画的看法:
其实国画是一种老年的艺术……年轻时喜欢老爷子的东西,这不可能的。但是年纪大了,中国画里很多审美你就能体会了。
这是久事艺术空间首次以双个展的形式呈现艺术家的作品,你因此可以看到多重“对仗”。
策展人那里(那云赦)介绍道,范存刚和汤哲明两位艺术大家有所互补,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传统水墨画——一个是写意花鸟,一个是工笔山水;一个是京派,一个是海派。在空间上,则分居展馆的南厅和北厅。
换句话说,两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切入口,让我们一窥历经数千年发展、因成熟而难参透的国画世界。
范存刚画的是花鸟大写意,文人画的一种。自从文人从宋代开始中国画的创作,文人画便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重性灵,著名画家、陈寅恪的兄长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 ”“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
文人画的基础是书法,所谓“书画同源”,便是此意。金石,金是刻在青铜器上的篆书,石是刻在石碑上的隶书。金石入画,有笔力之遒劲,线条之苍茫。
而汤哲明致力的是工笔山水画,可以追溯到文人画之前的世界。山水画兴起于魏晋时期,在两宋到达了高峰——我们熟悉的《千里江山图》正是北宋时期的作品。不过,宋元山水画在清朝几乎被乾隆“尽归囊中”,宫廷之外的人们便失去了学习的“范本”。
直至清廷欲倾,这一现象才得到了改变。北京的启功,上海的吴湖帆、谢稚柳以书画鉴定为业,看到了大量从故宫流出的、由专业画家创作的“院画”。“我学的是宋元的那一派,受谢稚柳和吴湖帆影响是很大的”,观汤哲明的画,不能不知宋元山水。
你喜欢“文人画”,还是“画家画”?汤哲明告诉周到君,因为现在有书法基础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画得了写意画的人也变少了,宋元山水反而热闹了起来。这不代表孰优孰劣,而是“不同的气候它是会壮大的”。
身兼画家和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的身份,范存刚介绍当下的国画拍卖市场热门的还是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傅抱石等名家。受欢迎不在派别,而在成就。
名为“京海观潮”,顾名思义,这场展览不容忽视的主题便是京派与海派的对话和交流。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海派一领风气之先,甚至引领了民国时期的“国画复兴运动”,为何如此?当时的上海是全国最大的艺术市场,也是艺术领域的“大高地”和“大码头”,各方人物齐聚于此,各种思潮兼容并蓄。因此,海派不能说是一个单向度的派别,海派画家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
要说明这一点,不能不提“后海派”的代表人物吴昌硕。他在晚年取法西方,使用鲜艳夺目的西洋红,一改传统的水墨风格。其视觉效果,从国学家顾随的评论中可见一斑:“净是大红大绿,却真充满了生之色彩、力量、见识”。
齐白石作为京派的代表人物,其晚年成名少不了对吴昌硕的效仿。风头之劲,让吴昌硕说出这样的话来:“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得大名”。齐白石听闻,刻了一个印章“老夫也在皮毛类”。两位大师在艺术上的交流和促进,今人听来,也不啻是一段画坛佳话。
范存刚作为今日京派的代表人物,师承齐白石一脉的大写意,这次来到上海,谦称是“认祖归宗”。
但是,如果你只说京派受到海派的影响,这也是不全面的。在两地的交流中,海派也有京派的影子。前面提到了从故宫博物院流传出来的“院画”,海派的代表人物吴湖帆和谢稚柳从中受益良多,汤哲明则学习了这一传统,“我反而可以说是京派了”。
京沪之间的交流,一直到90年代还非常盛行。不仅吴冠中会把自己的画作带到上海来,老一代的艺术家都有这样的习惯。不过,“上海始终是得风气之先的,但是北方气魄比较大”,上海渐渐地没有那么热闹了,但是汤哲明对未来充满希冀,“现在开始又进入一个新时代了”。
另一方面,除了京沪之间的交流,海派的优势一直是兼容并蓄,包容且多元。谈到现在的艺术创作,汤哲明认为学习西画“重色彩”的优点是好的,但是不能丢掉国画“重笔法”的长处。很多美术学院缺乏足够的艺术品收藏,使得国画学生基础没有打好。
如果能得国画之长处,各种层次的画作对艺术本身都有推广作用,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可以更好地“让国画活起来”。
在采访的过程中,最让周到君意外又感动的回答来自于:为什么会选择花鸟画或山水画?
范存刚觉得,在创作国画的四十余年时间里,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所涉猎,最后选择了大写意花鸟,首先是因为兴趣。“花鸟画可以凝聚生命力量,给人们带来温暖、愉悦的情绪”。
工作繁忙,但是每个晚上不能少了书法,国画也能培养心性。画茄子名之曰“紫袍加身”,画牵牛花名之曰“我心光明”。
汤哲明对山水画的爱,同样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有一句话吗?此心安处是吾乡”。
更何况,从临摹再到写生,山水画可以结合他对动和静的兴趣。2015年第一次去太行山,因为路窄而心慌,现如今一两千米的山,两小时就爬上去了。在太行山,他看见山西高原,中原大地,一马平川,“才知道人们为什么这么恨石敬瑭”。在小凉山,他看见了山势之险峻,人们生活条件之改善,“扶贫工作很不容易”。用一句话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
国画这个领域,一般到了老年才能成名成家。年轻人喜欢活泼的东西,也因此更爱当代艺术。但正是因为这些静的、独一无二的审美,它终究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展览时间:2021年3月12日至4月18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8号2层久事艺术空间
预约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久事美术馆”,点击菜单栏中的“我要看展”-“展览预约”,即可免费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