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何时诞生?为什么当年,“申报纸”成为报纸的代名词?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1-03-28 13:51:15

如果你好奇以前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想要了解以往事件的细枝末节;如果你奢望打开历史的神秘魔盒,去研究过去岁月的各个领域,那么,你最理想妥帖的助手,最真实完善的宝库,就是报纸。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自今年1月在徐家汇藏书楼展出以来,反响热烈。“汇游徐家汇”活动本周末特邀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在展厅现场带来了《最有温度的新闻媒体,最为完整的社会记录——致敬历史岁月中的报纸》讲座。

自诞生以来,报纸一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早期的报纸主要刊载重要的时事新闻,国家大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日渐迎合平民百姓的口味,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大众传播时代来临。

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30年,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在讲座上,回顾了报纸的悠久历史,讲述种种与新闻出版业相关的有趣知识和故事。

他谈到,上海创刊最早、同时也是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其实是外文报纸《北华捷报》(1864年易名为《字林西报》),后来由于中国人从英文报纸上获取信息毕竟不方便,这才诞生了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它就是1861年12月创刊的《上海新报》。

在它问世的十余年间,是上海唯一的一家中文报纸,到了1872年,才遇到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就是由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的《申报》。

该报一举成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872年至1949年,发行时间长达77年,共出版25600期。

在晚清到民国期间,其影响独一无二,“申报纸”成为报纸的代名词。

史量才于1912年至1934年担任《申报》老板,他始终追求新闻报纸的独立品格,“你有百万大军,我有百万读者”是他当年留下的名言。当时《申报》发行量达到15万份。

有趣的是,1913年3月份起,《申报》曾连续9年刊登高价“收回全份旧申报”的启事,终于有位住在沪南的老人张仲照为之感动,无偿捐赠了共40年的全份申报。后来在申报馆5楼申报收藏专室,这位老人的照片与创始人美查的照片并排悬挂。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图书馆和上海书店,联手启动了《申报》影印工程。1987年,《申报》影印本正式出版,这套影印本,在30年内,造就了历史研究的新面貌。

张伟指出,报纸是最完整的社会记录,它是最诱人的一座资料宝库,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在数据库出现之前,报纸是比较难于检索的文献,如今数据库的出现,给检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给研究者们带来了新希望。

据悉,《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将在徐家汇藏书楼展至4月9日。


图片:徐颖拍摄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