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沪剧《红灯记》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当年,沪剧名家袁滨忠、韩玉敏、凌爱珍分别饰演李玉和、李铁梅和李奶奶。演出结束后,《红灯记》的故事走向全国、一炮而红。众多剧种搬演本戏,其中的京剧艺术片版本更是无数人耳熟能详的经典。
3月28日,上海沪剧院在东方艺术中心带领观众重温《红灯记》。演出前,《新闻晨报》记者采访了饰演李玉和的青年演员丁叶波。面对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面对这个成熟、稳重、有革命担当的角色,他如何演绎经典?
《红灯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李玉和作为铁道工人,同时肩负党的地下工作,他一心要把密电码送到游击队。他有着强烈的斗志,时刻鼓舞自己,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中国人民一定能解放。
在采访中,当问及对于《红灯记》中“李玉和”一角的塑造,丁叶波说:
回顾我的学艺之路,可以说:“李玉和这个人物是伴我成长的”。14岁时,我就在戏校演了李玉和。从最初模仿样板戏的表演,到学习折子戏“刑场”,一直到现在可以演出《红灯记》全本戏。一个角色演多了以后,他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动作很容易“机械化”。我会告诫自己,不要“炒冷饭”。而要设身处地体会李玉和当时所处的情景。
说到关于角色的“信念感”,丁叶波提到,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是“李玉和”这个角色不断感化着他,每一次演出都在与他的信念靠拢。通过不断的体会人物,“可能在舞台上,会有几个瞬间,我认为自己就是李玉和”丁叶波说。
2013年,新版《红灯记》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首演至今已有350余场。而3月28日呈现的版本更是经历了五次复拍。据丁叶波讲述,本次演出的《红灯记》由原版导演王育执导。
提起排练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丁叶波侃侃而谈:
老导演王育极其认真负责,他这种敬业的精神很打动我。曾经有一次排练,因为演出将近,排练时间很紧张。我们深夜都在排练,但是演员们还有不太到位的地方,根本没有时间对光和走台。因为实在是太疲惫了,在排练间隙,所有的演员都靠在垫子上,但是王育导演就一边对光,一边为演员讲戏,一边排练,直至凌晨一点多才结束。
丁叶波认为,王育的工作态度就是“李玉和”精神最好的诠释。前辈们精益求精的执着让他深受感动,激励他付出更多努力,演好这部剧。
比起50年代的原版,年逾八旬的王育还是考虑到当下观众的接受度问题。首先,在排练中,《红灯记》拿掉了戏曲中标志性的锣鼓点,而是将锣鼓点融入演员的表演。同时,让“程式化”动作贴近生活,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让观众真切地感觉——革命是很真实的,而不是生硬地喊口号。
《红灯记》中,参演演员大多是95后的年轻人。近年来,上海沪剧院招收年轻演员的频率越来越高,从2006年与丁叶波一批次的学员,到2013年新招收的青年力量。据悉,上海沪剧院将在明年再汇入一批沪剧的新生力量。上海沪剧院人才梯队建设非常完整,90后青年演员来挑大梁已经成为趋势。
据悉,作为中小学生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的推广和传播,《红灯记》有两个演出版本,其中一版专门针对于青少年。主创团队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点和耐心程度,将本来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删减了一些过场戏,但是保留了经典唱段和人物的主旋律咏叹。
丁叶波提到,上海沪剧院还成立了一个沪语训练营,专门为4~11岁的小朋友提供学习沪语、了解沪剧的专门空间。上海沪剧院的演员们会根据演出安排来进行培训和教学工作。在沪语训练营的一次汇报演出中,来观看演出的家长和对沪剧感兴趣的观众约有500人。
这是上海人对于沪语和沪剧不减的热情,更是深埋心中的情怀。以丁叶波为代表的青年沪剧演员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演绎经典,将老艺术家们认真、刻苦的精神发扬光大。沪剧的未来在哪里?在这些年轻演员的身上,更在一代代新生力量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