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中国首次大展来了!这位抽象艺术先驱,竟酷爱中国艺术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21-04-28 18:11:22

康定斯基中国首个大型回顾展来了!

今年正值“抽象绘画的先驱”康定斯基诞辰155周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携手,推出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第三个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全面呈现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大师里程碑式的创作生涯。

■瓦西里·康定斯基,《白色之上II》,1923年,布面油画,105 × 98厘米,1976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

将于4月30日揭幕的这场展览不仅是康定斯基于中国的首次大展,亦是迄今为止在亚洲境内最具规模的回顾展。

这位抽象艺术先驱,竟酷爱中国艺术。本次特展将展示东亚艺术与文化对康定斯基的影响,并全球首次展出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出版物,

亚洲境内最具规模的康定斯基回顾展

本次展览汇集蓬皮杜中心的重磅馆藏,包括从艺术家遗孀妮娜·康定斯基(Nina Kandinsky)对蓬皮杜中心的慷慨捐助与遗赠中臻选出的数百份画作、手稿、版画作品,诸多大师级作品将首次亮相。

 

■瓦西里·康定斯基

瓦西里·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及艺术理论家之一,他创造的“抽象绘画”概念不仅推动了20世纪及21世纪的艺术发展,亦深刻影响了诸多艺术家的实践以及对现代主义的认知。

1911年,艺术家出版了《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在书中他捍卫了“有一种艺术不再是重现物质世界,而是通过抽象几何形状的和谐与不和谐,以及色彩的力量来与观众进行一场视觉上的精神共鸣”这一理念。对他而言,绘画是用点、面、线、色彩传达精神和情感,与观众共同激起内心与精神的震荡。

■瓦西里·康定斯基,《有红迹的画》,1914年2月25日,布面油画,130 x 130厘米,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康定斯基拥有听觉与视觉的联觉通感能力,这种独特的感知让他能“听到”颜色,并用“看到”的线条和颜色来呈现声音。

他说:“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则是弹琴的手指,引发心灵的震颤。”

他将绘画作品看作一种视觉音响,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扩容器,在欣赏康定斯基作品时,观者需发挥通感,聆听绘画。


■瓦西里·康定斯基,《歌》,1906年,光面纸板蛋彩,49 x 66厘米,1981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藉由“初始:技艺研习”、“穆瑙:抽象的突破”、“俄罗斯:间奏岁月”、“包豪斯:理论年代”、“巴黎:成熟时期”五个板块涵盖了艺术家从早年创作,走向抽象到成熟等不同阶段的作品。

■康定斯基1922年为柏林 "无评委艺术展 " 设计的虚拟门庭重建
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展览将以一组康定斯基于1922年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Juryfreie)设计的门庭壁画复原为中心,引领公众“漫步”康定斯基的画作中,开启一段身临其境的艺术畅想。

■瓦西里·康定斯基,《灰色之中》,1919年,布面油画,129 x 176厘米,1981年由尼娜·康定斯基女士遗赠,蓬皮杜中心,巴黎,公有领域,照片©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此外,艺术家备受关注的影像资料、丰富的收藏以及工作室物品等也将呈现在展览中,为公众全方位理解和欣赏这位西方艺术史上的重量级大师提供多元的线索。


抽象先驱杰作“对话”中国古代青铜器

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以艺术开启横贯中西,纵跨古今的对话。

特展将展示东亚艺术与文化对康定斯基的影响,并全球首次展出其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以及与中国相关的出版物,从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稿到中国哲学、小说、古董、建筑以及历史读物,涵盖中国文化的多个维度。

■戈鸮卣,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康定斯基在晚年定居巴黎时,他对中国艺术尤其是古代青铜器的热爱,从其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周、秦、汉代青铜器展览——中国青铜器注释》读物中可见一斑。

此次展览与上海博物馆达成合作,借得五件商晚期至西周期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品进行展出。

■商妇甗,西周早期,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簋、卣、甗等青铜器将与西方现代艺术抽象先驱的杰作汇集一堂,展开一场跨越人类文明三千年的碰撞。

本次展览将从5月1日起正式对外展出,持续至9月5日。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