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家程乃珊笔下腔调十足的上海爷叔,衣着考究,生活精致。
不管是物质相对匮乏的老上海,还是潮流文化铺天盖地的新魔都,总有这么一群阿姨爷叔,带着自己对时尚的理解,跨越年龄的束缚,在琐碎平常的日子里追求着仪式感。
带着对服装美学独特的敏感,85后摄影师秦霄将镜头对准了他们,甚至在微博专门开设账号“老年时装俱乐部”,用来分享自己的拍摄作品。
在时尚的触角总是最先向年轻人伸展的时代,他的数万张照片记录了当前上海老年人个性鲜明的真实生活瞬间。
5月28日中午,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邀请了青年摄影师秦霄和长期研究老年社会问题的上海作家朱亚夫共同走进直播间,畅聊了上海“老克勒”的新潮生活态度,并呼吁社会关切老年问题(点此收看直播回放)。
“老克勒”是上海方言,关于这个词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英文单词Class(阶层,等级)的谐音,也有人说是Old White Collar(老一辈白领)的音译,但在老上海人朱亚夫看来,不管取自哪个单词,这个“外来语”终归是代表着那些衣着新潮、注重生活仪式感、腔调十足的上海爷叔。
最早这个词还带有一点贬义,人们提到“老克勒”,总有种奇装异服的印象。现在则更多是代表优雅的、有风度的、精致的上海爷叔。比如我就见过八十岁高龄仍戴贝雷帽、身着白衬衫的老大哥。而如果是上了年纪的上海阿姨,她们穿着旗袍等等颜色鲜艳的洋装,那就会被叫做“老来俏”。
作为新上海人的秦霄,并非一早就将镜头对准了“老克勒”。最早从事商业摄影的他拍过婚纱照、也参与过潮流街拍,但那些无一不是年轻人的主场。
后来一次偶然的街拍,让他发现了自己镜头里出现了一个身着夹克衫的时尚老人。“那件夹克衫的面料和款式已经是现在买不到的了,”这让秦霄第一次产生了要好好记录老年人日常装扮的冲动。
鲜明的撞色和独特的搭配哲学是吸引秦霄按下快门的理由,从2018年起,在上海街头,他随走随拍,捕捉到了很多来自上海老年人群体的意外惊喜。
比如他曾在路上拍到过一位正在过马路的阿姨。
烈日下,阿姨虽然戴着墨镜却仍眉头紧蹙,举着手拿包遮挡阳光,步履匆匆地过马路。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位看起来有点“凶”的老阿姨脚上穿的鞋却是可爱的卡通形象——海绵宝宝。
反差萌成为了这张照片的亮点。
和这张照片同期,秦霄曾在愚园路捕捉到了一位衣着考究的“老克勒”。
“虽然头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茂密,但老爷爷依然把它梳得光亮。白衬衫搭配挺括的西裤,根据我早年间的皮鞋打板经验,他脚上的皮鞋可能也是定制的,十分讲究。”
光落在衣服上,呈现出颜色明暗的对比,让这张照片多了几分视觉美感,秦霄在直播中仍不掩对这幅作品的喜爱。
而让秦霄分外惊喜的,还有去年在乌鲁木齐路抓拍到的上海老阿姨。
齐刘海短发、红色边框的摇滚风眼镜、红色碎花上衣搭配明黄色的长裤,这一造型让秦霄瞬间联想起一位日本著名的艺术家草间弥生。
“也许这就是老阿姨无意识的一次搭配,但是却是我到现在为止都很喜欢的一张作品。”秦霄在描述这幅作品时,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
年轻人穿得好看并不令人意外,老年人的个性穿搭反而更加特别,但我所有的拍摄都并不是为了猎奇,也不通过摆拍来单纯完成一次拍摄任务。我希望记录真实的生活瞬间,等到很多年过去之后,人们能够通过我的记录来了解这个时代的上海和这里曾经有过的时尚文化。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由照片组成的时代纪录片。
在直播中,一位秦霄曾经拍摄过很多次的上海爷叔“沈老哥”也惊喜出镜,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被拍到还是很开心的,看到照片中自己和一些老伙计都精神饱满,也提升了我们的自信。虽然人老了,但是还是能被社会关注和重视,能够体面地、受尊重地生活。”
在上海市中心的南京西路度过了年少时代的“老克勒”沈老哥一直都是个热衷时髦的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穿着牛仔衣、喇叭裤的。”
而曾经留洋海外,做过法国料理师、也做过国际导游,周游列国的丰富经历让他如今对海派文化的变迁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年轻的时候,生活物资和现在比是相对匮乏的。还记得当年上海流行一款7块钱的牛津包,要到友谊商店才有的买。但是要知道,当时大家的工资也就十几块,虽然对精致生活有所追求,也不是人人都有那个条件。年轻时候去到国外,看什么都是新鲜的,笔挺的名牌洋装和复杂的轨道交通让人眼花缭乱。然而短短几十年后,当我结束了旅居国外的生活,再回到上海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上海也成为了时尚之都,我们也有便捷的基础设施,上海的年轻人、老年人都过上了真正精致的生活。而且这种精致不仅表现在穿着上,你看那些老年人喝着咖啡弹着吉他,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富足的。
和年轻时候不同,如今的沈老哥对时尚和潮流已经有了别样的理解。“并不是所有流行的都是适合自己的,不管穿搭还是生活方式,都要贴合自身,不是只有名牌才是时尚。”
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而上海的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万人,占16.3%,比2010年提高6.2个百分点。上海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少儿人口比重回升,但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多年来从事老年工作的朱亚夫在直播中,对人口老龄化产生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老年人群体人数逐渐上升,相关的问题也就逐渐显现出来,比如近在眼前的数字化鸿沟问题。年轻人对电子产品了如指掌,但我们就真的搞不明白,什么支付宝啊二维码啊根本分不清。比如中国家庭的老人的个人价值大多体现在给子女带娃上,对他们来说如何寻找自我也很重要。但是好在大家正在意识到这些问题,我们的车站等等公共场所正在配备一些志愿者,为老人进行电子产品的操作指导。社区里也有很多业余活动,老年人可以参与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自我价值。
“老龄化是挑战,但老年人绝对不是负担。我们接触过的很多百岁老人,仍旧衣冠整齐,精神矍铄,他们对生活还有很多期待。像小秦做的这些拍摄老年群体的项目就很好,既让更多人关注到老龄化群体,也向年轻人传递了更多生活的启迪和智慧。”朱亚夫补充道。
从事老龄工作30余年的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殷志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已不局限于基础的“吃饱穿暖”层面,对生活品质也有强烈的诉求。老年人的观念改变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观念改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秦霄摄影师镜头里出现的这些时尚的老年人,说明时代进步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社会保障完善了,当子女的就业问题、住房保障问题一一得到解决之后,老年人有时间、有钞票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有精力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