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波及全球电影市场,而中国很快有效地控制住了疫情,电影产业率先复工复产,2020年全国总票房达到204.17亿元,而且年度票房前10名均为国产电影,占比达83.72%。这是一串来之不易的数据,数据的背后正是中国电影人的担当和努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来自国内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围绕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中国电影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如何提升高品质、多样化、可持续的创作生产能力,打造建党百年精品力作,创作好观众喜爱的主旋律作品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电影市场也迎来了相关题材的创作热潮。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万达电影、腾讯影业等国内头部电影企业,不同程度参与了多部电影作品的创作。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今年的时间节点,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很重要,当代年轻人能够畅谈梦想,能够有众多的选择,最重要的起点就是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腾讯影业与500多位电影人一起打造了《1921》这样一部电影,也是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
程武说,《1921》主创团队不仅仅希望影片能够全景再现一大举办这一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年轻人的角度,从每个人的角度把这一份当时的理想和青春展现出来,“建新导演一直说他希望用这样的一部影片,能够去帮助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可以去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我觉得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会看到100年前平均年龄28岁的一批年轻人,背景不一,行业不一,但是他们走到一起,为中国救亡图存,为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一些事,对于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尤其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则表示,电影是最有分量的文化产品,最重要的宣传途径,电影人责无旁贷。“从《悬崖之上》,到《我和我的父辈》《在武汉》《无限深度》等,中影集团参与了十余部主旋律作品的制作,聚焦普通人的风采与努力。”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透露,公司参与了建党100周年11部重点影片中的2部影片制作,分别是《革命者》与《狙击手》。他认为这两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不仅要表达人物、主题,更要争取成为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印记的精品。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表示,上影今年参与了3部主题作品创作,以陈望道故事为原型的《望道》已经杀青,争取年内上映;第二部是与腾讯影业共同打造的《1921》;第三部则是讲述年轻人奋斗的励志故事,已经完成制作,正在送审过程中。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透露,集团今年将会推出“中国胜利三部曲”,分别是《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其中,《无名》即将开机,争取年内上映。此外,博纳影业还在拍摄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万达文化集团总裁、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则透露:“万达电影准备了两部电影,两部剧。电影一部叫《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另一部叫《我的父亲焦裕禄》,剧集方面,前段时间的《号手就位》,以及正在拍摄中的《你好医生》。”
《1921》《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望道》《狙击手》,这些即将上映或者正在拍摄的主旋律影片,对于内容真实性、叙事流畅性、银幕震撼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中国电影人也正在通过各种努力,保证电影的高质量呈现。
在程武看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首先要讲究对历史的尊重,讲究严谨准确,讲究反映真实,尊重时代背景下的场景布局、服化道等。在此基础上,也要发挥电影的光影艺术特点,用合理的形式进行艺术化创作很重要。同时,一部精品主旋律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优秀的主创团队。
他以《1921》为例,片中有非常多动人的场景,“比如十三位一大代表中主要的会议组织者是李达和王会悟夫妇。有一场戏,李达伤感地说,偌大的一个中国,竟然没有自己的火种。而当时他和王会悟新婚燕尔的时候,王会悟只有23岁。她如何在当时既有爱情,又有家庭温情的时候,能够全身心投入去支持整个一大会议的顺利召开、选址、做警卫工作,包括最后出现了开会时被特务发现要紧急转移,是她提出了转移到嘉兴南湖,非常生动地展现了100年前这位优秀的中国年轻女性形象。”
于冬则分享了他对这两年主旋律电影发展变化的新发现:“除了电影主题之外更多的是塑造艺术形象,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电影人的追求,我们希望在这样的主题下,能够塑造出优秀感人的艺术形象。”
他透露,刚刚杀青不久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将生动地塑造每一个主要角色,“电影它是有感染力的,它是有穿透力的,它是打动人心的,除了历史人物之外,除了著名的将领之外,我们更为那些艺术形象所感动。”
这两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愈加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票房口碑双丰收,今年还将有如《1921》等更多精彩的主旋律影片与观众见面。
对此,王健儿分析了两条内在的规律:第一是时代性,第二是真实性。在他看来,所谓时代性,就是很多主旋律影片反映的是历史,但是不代表一百年前的人物故事没有时代性,恰恰相反有些人物身上的价值观,在当代依然能引起强大的共鸣。
他以上影正在拍摄的《望道》为例,“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八个字正是望道先生的一生,这八个字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具有时代性的,所以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吸收了全国各地将近一百名大学生参与到创作中来,有的参与剧本创作,有的在电影中做群演,有的做场记,有的当志愿者,他们热情非常高涨,而且对我们这部影片做了很多有益的帮助。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定要贴近当代的年轻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这样作品才能真正引起共鸣。”
同时,影片是造梦的艺术,需要有艺术感的真实再现,除了表演真实以外,还有场景真实、氛围真实,才能把电影观众带入到情景当中去。
王健儿透露,在《1921》的创作过程中,只有三个半月时间要完成1:1还原复刻一大会址,最大的难度在于怎么造出四千平方米、有年代感和沧桑感的一大会。“上影的工匠精神一直在传承,一批上影人使出了看家本领,有的用火烧,有的用水冲,用各种方法完成了任务,这也是保证主旋律电影艺术价值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那么如何在防疫常态化下持续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保持市场的活力?
傅若清认为必须守正创新,守正是回归到艺术创作或电影创作的本体上来,“现在很多作品,比如有些IP出现以后,更多的是设计想象包装,而没有植根于很扎实的生活本身,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就是在无根基或者根基比较浅的状态生长,到上面肯定做不好,这个大厦肯定是不坚固的。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真正的故事原形都是我们未来创作过程中非常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创新方面,傅若清十分欣慰,这几年已经看到了许多在形式风格或者故事内容上创新的优秀作品,比如去年四个视角展现同一场战役的《金刚川》,今年的《悬崖之上》等。
在创新方面,程武也十分赞同,他认为要结合市场变化、观众需求以及行业本身的特点不断去创新。
由于电影行业、影视行业本身是创意行业,创意行业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就有可能会带来失败,因此他特别提到了希望形成更好的机制,允许电影人能够不断去试错。
“希望这种机制能带来更高的成功率,带给观众更好的作品,也能够让影视企业有更强的造血功能,持续不断的做好作品,而不是今天成一部,明天就不知道怎么样了,如何为好的故事、好的IP打造持续不断的生态链,能够让文学、动漫、电影、影视、游戏包括衍生品形成一个创意的生态链生生不息,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