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上海学生将迎来中考……陪伴中考,是个不容易的历程。家长和学生多少会有些紧张和焦虑,该如何应对?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市西初级中学何菊美老师提供了好建议,助力家长与孩子更好地迎接中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分析道:孩子们即将迎来这次重要的考试。有人摩拳擦掌,看似信心满满;有人反复煎熬,看似忐忑不安;有人轻轻松松,看似平静无波……实际上,孩子们的内心体验是复杂的。
而陪伴孩子一路到今天的家长们,有人在期待考试结束带来暂时解放,有人在期待考试带来意外惊喜,有人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家长们的体验,同样五味杂陈。
那么最后几天里,家长和孩子们如何调节心态?何菊美老师提供了好建议——
一、 生活起居:维持稳定
生活中的变化,容易引发个体的情绪波动,带来焦虑体验,好的变化和不好的变化都是如此。家长在生活起居方面保持稳定,减少变化,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情绪波动。
1.吃穿
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活规律,无须刻意改变。比如,原来一晚上问一次孩子吃不吃水果,现在就不要问三到五次,否则就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徒增压力。
最好让孩子吃熟悉的食物、穿舒服的旧衣服。有的家长可能想在这几天帮孩子加强营养,虽说营养的保证很重要,但应该是平时或半年前、一年前就注意的,而不是靠这几天。考试期间的饮食最好跟他平时的饮食一致,熟悉的食物使人放松。同样,熟悉的衣服也会使孩子更放松。
当然,在吃穿方面也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尊重他们的意愿。
2.睡眠
只要孩子愿意,这几天可以略微调整睡眠时间。比如以前晚上12点上床,现在可以调整到11点左右,略作调整即可。睡觉的床铺用品选择用日常喜欢的熟悉物品,以舒适舒心为宜。
二孩子烦恼:恰当回应
考前阶段,孩子一些消极言语的表达,常常会给家长带来困扰,不知如何回应。呈现以下言语为例,供参考。
1.考前,孩子说:“我有很多内容来不及复习……”
理解:孩子在面临中考这件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充满着压力的体验。孩子说“来不及复习”,更可能呈现的是他的焦虑情绪,不一定是真的来不及复习。更何况,不管多优秀的学霸,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充分复习的状态。所以,“来不及充分复习”这类感受是正常的。
回应示范:“孩子,你是不是有点担心?现在还可以做些什么吗?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吗?”……
提醒:不对孩子的复习状态批评和指责,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支持和关心。
2.考前,孩子说:“如果我考不好,怎么办?”
理解:孩子这句话,表达的是对父母态度的在意,是孩子对考试结果的担心,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焦虑。因为孩子自身资源的缺乏,人生经验的有限,孩子容易对于结果充满担心,这是孩子对不确定的状况的正常表达。
回应示范:“我以前也会很担心有不好的结果,这种感觉真的很不舒服,是吗?”……
提醒:不讲大道理,尽量理解孩子担心不安的情绪。
3.考前,孩子说“我静不下心来复习……”
理解:这是孩子在表达情绪。临近考试,学习更为个性化,不一定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复习,这种状态下,有些孩子会有些不习惯,或感觉无所适从,或很难静下心来做自我分析以及任务设定。
回应:可以带孩子出门散散步。一方面缓和情绪,一方面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帮助孩子梳理复习的思路或节奏(或者建议孩子向老师求助,与老师讨论复习的思路或节奏)。
提醒:不要着急给孩子复习建议,先让孩子有机会释放情绪。在此基础上再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考试当天晚上,孩子说“我失眠,睡不着……”
理解:人在重大事件的经历中,身体会启动应激机制,容易精神过度亢奋。有些孩子在中考过程中有失眠情况,这是个体应对重大事件的应激表现。如果孩子接受自己的应激表现,临考前更容易释然,反而有助于睡个好觉。
回应示范:“是不是有点兴奋呀?我以前也是,有时候太兴奋了,会睡不着。人是有应激功能的,24小时不睡觉,大脑还能正常工作!一晚上不睡觉也不会影响做题的。就这样静静地躺着,睡不着,也是在休息状态,不会有什么影响……”
提醒:家长不要明显表现出担心或过于着急去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家长需要表达对孩子失眠的理解,有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说不定能帮助孩子早点入睡。
5.考试第一天,孩子出考场说:“我这门考试考砸了……”
理解:考试失利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面对失利,相信家长同样也是内心难受。面对可能失利的事实,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调整状态,重新回归理性,迎接下一场的考试。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理性的,他们有能力面对事实,重新振作。
回应:静静地听孩子说感受或者经历,让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释放情绪。然后再试试看问孩子“现在该怎么办呢?”“我们现在可以做什么?”……帮助孩子回归理性,重新投入下一场考试。
提醒:不要说 “别想了,想了也没用”“不会的,情况没你说的那么糟!”这类话。因为,这其实是在盲目地否认孩子的失利,孩子会感觉父母不能接受他的失误。家长淡定地面对事实的状态,有利于孩子恢复稳定和理性。
三 考试准备:家长辅助
1.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考是孩子的任务,备考是孩子的事。不管家长多在意,中考终究是孩子自己的事。未来的人生之路,是孩子自己要一步一步进行的历程。
临考前,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的事:
与孩子一起确认考试时间、考场地点、确认关键物品(如准考证、身份证、口罩等)。
关注天气,备好雨具;留意手机,确保畅通;想想每天的菜谱、考试期间的午休安排等。
2.这些话尽量少说或不说
少问“复习得怎么样”——家长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不说“不要紧张”——家长不要否定孩子的体验,需要认可和接受孩子的情绪。
不说“以前不努力,现在着急也没有用”——不管孩子以前表现如何,现在孩子需要的是家长强调积极信息,发现积极资源。
不说“千万别忘了……”——负面信息容易给孩子带来负面暗示,家长不过分强调负面信息,多用积极正面的言语,比如“要记得带上……”。
不批评——也许他吃饭的时间有点长,也许他在厕所磨叽了半天,也许一晚上他去厨房翻了几次冰箱……不管怎样,这段时期不要批评或指责,这是家长对孩子的体谅。
四、家长减压:自我关爱
中考虽然是孩子的任务,但是家长可能比孩子还焦虑。因为家长在意中考,却对中考的具体进程知之甚少。缺乏掌控感,是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家长们的焦虑,需要在孩子看不见的空间里,好好自我管理。参考策略:
1.解读自我,缓解焦虑
在焦虑的时候,家长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担心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担心?
万一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怎么办?
为了减少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也许问完了自己这些问题,我们的情绪可以慢慢回归平静。
2.利用10/90法则
焦虑,是因为过多的注意力投入。家长再重视和关注,都没有办法亲身参与备考和应考的过程,只能干着急。
建议大家用10%的注意力去陪伴孩子迎接考试,用90%的注意力去做自己的事,比如工作、兴趣爱好等。恰当的注意力分配,会帮助我们减轻焦虑。
3.用好自己的支持系统
在情绪烦躁的时候,父母可以一起去小区或周边散散步,互相倾诉,不带评判地互相倾听。也可以找自己的朋友诉说。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表达和宣泄情绪,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