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CG创作被看见:坚守作品质量,让“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有代入感 - 周到

让ACG创作被看见:坚守作品质量,让“中国故事”真实可信有代入感


作者:陆乙尔
编辑:陆乙尔
时间:2021-06-22 20:41:45

6月中旬,COMICUP28(第28届魔都同人祭,下称CP28)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本届CP28共计120个专区/街道,近4000个同人摊,100多家展商,200多个服装品牌,大家汇聚于此,一展风华,将“创作”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当前国内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同人展,COMICUP不仅是Z世代最爱的二次元文化聚会和“打卡宝地”,也是创作者重要的交流盛典。

2020年7月举办CP26单日的同人创作者摊位达到了2300,CP27超过3000,到CP28已经接近4000,也就是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CP的同人参展规模就几乎实现了翻倍。

与表面的创作规模迅速爆发相比,国产ACG(动画、漫画和游戏总称)作品的创作现状如何?创作者们如何看待目前国内的ACG市场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在国内同人展举行得如火如荼之际,COMICUP组委会邀请到来自动画、漫画、游戏的国创代表,在“让创作被看见”的分享沙龙上,就“看见作品”“看见群体”“看见文化”聊了聊各自的思考和认识。

看见作品:由“燃烧热爱”所创造的“百花齐放”

COMICUP魔都同人祭创始人冯凝华在介绍展会时,强调了COMICUP与其他漫展的区别是同人展,更聚焦于作品而不是娱乐,是基于同人,也就是作者跟作者、作者跟读者的作品交流。

冯凝华还介绍,截止到现在,在COMICUP官方平台“CPP无差别同人站”上登记的同人作品,其中漫画本有7948本、小说本有14550本、图集有6299本,足以展示华语作者所形成的创作力量已经不止是小众,而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民间创作实力。

与同人的旺盛相比,ACG的国创作品也开始崭露头角,在创意道路上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融入创作题材中。

女性漫画编剧、作者南天枭创作过《没有童话的世界》等系列短篇漫画作品。她表示,小时候深受日本少年漫画的熏陶,但是当时的女性向作品普遍都是恋爱漫画,没法令她满足,于是她开始创作以现代女性为视角的故事。

她坦言,早期画漫画也会出现角色身穿日式水手服等无意识设计,但是随之损失的就是读者对漫画角色的代入感。现在她在创作时除了注意角色服装、建筑风格、说话习惯要接地气以外,会尝试构建一个有现实代入感的世界。

林界文化动画企划邓天乐则介绍了他们目前在运作的新项目《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的核心是周易的哲学理念,但它的故事整体是科技跟现代的,将这些平衡跟阴阳调和等元素以法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阐述成中国的故事、中国的价值观。在他看来,05后没有日漫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对国风更为容易接受,比如《一人之下》的火爆就是因为切中道家文化,把里面的招式很好地与道家文化的内容相结合。

发行制作人韩韩则带来了国产游戏《拾遗轶闻录》,它以文物为原型,将中国博物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者看来,弘扬传统文化并不代表就是古板的“考古”,没有必要特意回避使用国外传来的形式与元素,越是回避越容易不伦不类。让故事真实可信、有代入感,才是最关键的。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故事最后要传达的力量,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我们能认同的价值观,我们要给05后、10后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文化自信。”邓天乐说道。

冯凝华则认为,传递中国文化不需要强行代入宏大的文化背景,只要把自己的日常感悟融入创作,自然就在传达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声音。

COMICUP在本届CP28中就组织了一次“风华”中国插画家群展,体现“用画画来介绍传承”的宗旨,展现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中国之美,同时也在筹备这批作品在日本与韩国的亮相。另外COMICUP举办了原创OC企划、“黑白魂”漫画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原创作者获得展现自我的机会。

看见群体:同人生态构建创作人才的土壤

在冯凝华看来,同人展不仅是一个创作者的聚会,更是一个初期的学校,帮助创作者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实验,找到自己的创作之道和风格方向。

邓天乐也深有同感,COMICUP举办以来,同人这个圈子一直在成长,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最大贡献就是输出了大量的画师,直接让ACG行业受益。

作为一名动画从业者,他最看重的是同人生态带来的人才价值。当然动画是一个高度产业化的行业,除了画手以外还需要职业的动画师,在这方面的人才结构培养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他对同人圈更大的期许是,看到如今国创IP也一样有许多的同人产出,成为一条延长的生命线,形成国创IP内容建设的正向循环,比如《凹凸世界》这样的成功先例。

“我们这一代是受日本80年代漫画影响的‘前浪’,正在渐渐地退去。‘后浪’对国风和国创的文化认知是比我们更加有归属感的。”邓天乐如是说,“在CP我希望能看到各方面人才的爆发,这些人才是有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包括导演等岗位上的优秀人才也有可能在同人圈迸发出来,作品形式也能够更加多样化。中国现在就缺这些,这是一个期待,整个CP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积极的。”

看见文化:在扬帆出海前,先造好自己的船

比起电视台时代,现在动画主要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内容,作品题材更加地多样化,也涌现出《灵笼》《雾山五行》等这样的优秀作品。但是平台也会更看重项目本身的成功率,要求往大IP或类型片靠拢,导致原创项目立项艰难,这也是初始阶段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像COMICUP这样的同人展也好,或者个人创作者通过微博、抖音来发表也好,民间创作者还十分活跃,这都是必然的过程之一。十年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也许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更多的用中国符号的漫画、动画,只要这个行业继续成长,让更多的人职业化能吃上饭,里面就会有精品出来。”邓天乐说道。

韩韩则认为,文化传播是潜移默化的,他将文化的吸收与再演绎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创新、严谨与尊重。“现在中国游戏出海比较成功了,手游排名前列都是中国游戏公司,这是因为中国游戏研发能力已经赶上来了。”

在冯凝华看来,“中国创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一些资本方想要加快国创崛起的速度,却催生了不少“产业泡沫”。产业的高速发展有商业化的追求,但和创作本身客观规律存在天然矛盾,在这方面,创作方、资本方都应有对于作品内容质量的坚守。

南天枭也表示,她见证了国漫经历坎坷而多变的道路,资本的介入让原本小众的爱好变成了“红海”,漫画从以前一个人、一支笔就能完成的作品,变成了一个大项目,要彩漫,要周更甚至日更,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腰斩的焦虑。

她认为,目前国漫的创作环境,无论是大众审美还是版权意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渴望未来的文化产品是多元的,让它呈现更多不一样的声音。“只要有一个小众作者可以冒头,就可以带动一大片同类型作者一起出头。我会一直画下去。”

COMICUP也在帮助独立的漫画作者出版,包括与集英社合作,让中国优秀的漫画作品在《JUMP》系列杂志和电子漫画平台亮相,展现中国创作的力量。

冯凝华透露,一些中国读者司空见惯的事物,其实可能蕴含了让海外读者眼前一亮的内容。比如她最近选送的漫画是一个经典漫画IP的番外新作,结果日本编辑最看重的不是这个IP过往成绩等表面化数据,而是该漫画番外以“象棋”为背景展开了悬疑主线,这种中国风情的逸谈是日本市场未曾见过的。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