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5年的苦心经营,71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道路资源,充分发挥“专用道”、“专用站台”、“专用信号灯”的“三专”优势,体现出公共交通快速方便、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功能,有效补充传统地面公交运能的不足,成为沪上贯穿东西、名副其实的“公交主干走廊”。
2017年2月1日,71路中运量正式通车。 试营运初期,车速仅每小时15公里,“跑不快”、“速度不如预期”一直是体验乘客和媒体热议的焦点。面对种种的舆论压力,车队党支部知难而上。党支部副书记、队长张卓通过多次的现场巡查、调研,和大家一起立下“军令状”:中运量71路一定要让老百姓出行享受满意感、舒适感、安全感。
针对存在的问题,车队党员行管员唐伟主动请缨,集结了几名驾驶技术较好的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在早夜高峰时段,分批到沿线的主要站点观察车距、积累数据,为营运提升献计献策。
通过对158名N照驾驶员在站点停靠、集电杆操作上的实践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车辆停靠站点保持三十厘米间距、车门精准对准隔离门、安全熟练升降集电杆等特色服务,提升了运营效率。由此不断吸引着市民前来乘车,“上座率”节节攀升,而平均运营车速也稳步提升,有效补充了传统地面公交的不足。
“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也不能落后。车队以打造公交行业服务标杆为目标,开展“乘务员星级评定”。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先进,优胜劣汰退出机制约束后进,乘务员岗位上“赶、学、比、超”。制定71路中运量《服务工作手册》、《标准服务规范》,对司乘人员的服务用语、服务要求、服务标准进行了规范,营运服务质量指标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71路中运量方便快捷安全,司乘人员服务热情周到”, 这已经成为“常态化”。
为了让乘客更多获得感、更高满意度,车队要求所有司乘人员严格做到“二车二停”执行率100%、照顾赶到乘客执行率100%、“车边迎客”执行率100%、“一程一检”和“一清一扫”执行率100%。
司乘人员娴熟地为中外来客提供周边轨交及常规公交换乘指南;作为“青春上海”品牌志愿者服务站点之一的71路中运量外滩终点站,配备了进博会区域导览图、医药箱、零钱罐、干粮点心等物品;车厢内,乘客员一律用中英文至迎送词和双语报站……细致周到的服务让乘客竖起了大拇指。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车队“青年防疫突击队”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根据班式协调,每天安排4名突击队成员分别在71路中运量外滩和申昆路两个重点站点进行全天候的增援驻守,落实防疫防控措施,累计为乘客测量体温达14707人次。
老上海人都熟悉公交车售票员的“慢字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慢字旗”已经极少见到。而71路中运量却复活了“慢字旗”,让“慢”字旗会“说话”。
优秀驾驶员方进为首的“方进班组”,在实践中发现71路18米的车身长度,给司乘人员沟通带来了问题——高峰大客流集中期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他们通过不断钻研和改进,形成了特色服务“慢字旗工作方法”,从最初伸出旗帜表示乘客上下车,收回旗帜表示乘客上下车结束,可以关门等简单的含义,发展到如今可以指引驾驶员升降集电杆、提醒驾驶员在站点盲区内是否有赶到乘客等等。
“慢字旗语”在整个车队推广后,车队连续数月做到营运指标三个“百分百”,即“百分百无屏蔽门夹伤乘客、百分百升降杆无失误、百分百照顾赶车乘客”。不仅大大提高了营运效率,确保行车安全,还能提升服务品质,在服务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无声的服务用语。如今,在上海公交消失多年的“慢字旗”,又在延安路上焕发了活力,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71路外滩终点站的调度室,总能看到一位身材修长的姑娘在忙碌。她就是调度员朱瑾。才26岁的她,2016年底从一家珠宝公司应聘到71路,成为一名乘务员。 仅过了10个月,在2017年10月举行的巴士集团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她就打败了所有竞争对手,一举获得乘务员组冠军。
有一回,已正式上岗好几个月的朱瑾在车厢里碰到一件棘手的事。有位男乘客每天都携带早餐上车,吃完后总是丢在座位旁,不管不顾。尽管她多次与之耐心沟通,希望他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可男乘客依然我行我素,还好几次还给朱瑾一个白眼。
之后,朱瑾在车上又与这位乘客“不期而遇”,乘客又在车上吃起了早餐。看到他快吃完了,朱瑾马上走上前去,礼貌地说:“先生,您好。请问您早餐吃完了吗?如果不需要了,请把您手中的垃圾给我吧,谢谢!”那位乘客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朱瑾,把手中的垃圾放到了她递上来的垃圾袋中。自此以后,这位乘客都会自觉将垃圾带下车。朱瑾说:
“自从这次经历后,我学会了服务技巧,学会了将心比心,学会了跨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