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这个全球最大的天文馆就要正式开门迎客了!
1700多个日子累积的期待一旦爆发“威力”十足,7月10日,首场对社会公众的压力测试,3000张票,吸引了18万人抢购……
7月11日,上海天文馆,这位新晋“科普顶流”再上热搜榜,热搜词条却令人有些“苦笑不得”——#论新开的上海天文馆有多远#……
即便早就接受了各路剧透,铺天盖地而来的美图,然而当你真的置身其中,就会忍不住感叹,原来科普可以这么有趣!
沉浸其中,寻找的不再是展板上的词条,自己仿若就是在星辰大海、浩瀚宇宙中的一颗粒子,悬浮在生命长河中一般。
若你真的去过那里,一定会震撼;
若你读懂这些数字,一定会致敬;
彼时,或许你也会得出一个结论:
上海天文馆,再远也值得!
密码 NO.1 3
不可否认,上海天文馆真的挺远的!
随便打开一个地图App定位,周到君的家距离位于浦东新区临港大道380号的它自驾距离竟然有70公里,开车1小时14分,地铁1小时39分……
但,你可知道当年上海天文馆的首选之地并不是临港,是松江佘山!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上海天文台就在松江,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而后,又考虑过青浦,三易其地,最终才落子临港。
上海天文馆的兴建凝结了一代人几十年的心愿。亲身经历上海天文馆立项、开工建设……最终华丽亮相的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提及它的建设背景如数家珍:
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提议建设上海天文馆,当时各方面条件限制,愿望没有得到实现;2010年,叶叔华院士等向市政府建言,市委市政府拍板建设;2012年,上海天文馆的建设主体任务交给了上海科技馆;2014年,开始立项;2016年11月8日开始动工。”
回忆起开工那天,王莲华记忆尤深,不禁感叹:
开工那天风雨交加,大风把现场的背景板、广告牌都吹倒了,如今想来这不就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嘛’?
密码 NO.2 14
38164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使上海天文馆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天文馆。
然,“体量最大”绝不是上海天文馆耗资5.28亿元的终极目标!
怎样的天文馆才是全球最好、最顶级的?
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对浩渺宇宙有所思、有所感;让公众可以了解参与到最前沿的航空航天、天文科学探索之中;让与天文有交集的人愿意以自己的珍藏保存在上海天文馆为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上海天文馆经历了不一般的建设历程。
众所周知,上海天文馆除了面积大,建筑本身也很有看头!主创设计师ThomasWang不仅是上海天文馆的设计师,还曾经设计过临港科技城、纽约市立剧院改造等等超多知名项目。
上海天文馆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三体”——太阳、地球和月亮!36米长、61米跨度的钢结构大悬挑,创全国之先;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的碗装设计巧夺天工……这些科技又浪漫的设计让建筑之难超出想象。
“这么大的跨度的大悬挑是否安全?建设中倒转穹顶一下雨就漏水、就连那些绿化带也让人伤透脑筋!毕竟这不是普通的绿化,当你从空中俯瞰,它们可是星际运行的轨道呀……”
为了攻克这些难点,整个建设团队都在不断努力。主创设计师ThomasWang 只要来上海,就会来现场,钻进工地带着他的ipad拍图,手绘图纸,和大家讨论解决方案,手把手指导工人如何解决难题。
作为一个科普展馆,布展内容有看头最为重要!
陈颖,2013年初最早参与天文馆立项团队的三人之一,是天文馆策划和设计的主要负责人:
我们不是要写一本‘教科书’,而是要创造一段体验,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大家去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天文馆整个布展从2014年全球征集,2016年立项,2017年设计招投标,头脑风暴了整整14个月。
我们的展示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最终成型,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从30%、50%、80%到100%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请各行各业的专家把关,每次专家评审会都由院士领衔、十几位资深行业专家对设计阶段成果进行严格评审。”
内容策划从1.0到4.4,做了十几稿最终确定以家园、征程、宇宙为主线的方案。最终,面对着近5000页的整体规划设计成果100%最终稿时,她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密码 NO.3 1
观众步入家园展区,立即就会被一种神秘的星空氛围所震撼,整个展区整体笼罩在一片星空之下,走进展区就像走进了星光灿烂的太空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只徐徐转动,光影交织的硕大“地球”了!
最初它只是一个圆球,球外面到底做成什么内容来呈现并没有定论。我们反复讨论,几易其稿。”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总指挥忻歌说。
最终,我们决定把它做成一只地球,演绎45亿年来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内部打造成光学天象厅,观众入场后都躺在懒人沙发上,卧看光学天象仪投射出的璀璨星空,聆听如何辨识星座的科普讲解。
讨论方案时,也有专家提出异议,觉得走进地球内部看星星,在逻辑上讲不太通。然而经过多次讨论,专家团队还是从展示效果出发,确定了这个方案。
要在工程上实现这个方案绝非易事。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工程总监韩煜介绍,天象厅的内径是17米,地球模型的外径是18米,这1米之差就是隔层距离。
这只地球里面,外面都是投影,‘两层西瓜皮’当中1米的夹层里要把消防,空调、音响所有设备材料都放到里面也是一个技术挑战。
为展示日、地、月关系,地球模型的旁边是月球模型和太阳影像。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策划主管陈颖透露,最初方案是把太阳也做成球体模型。后来考虑到日、地、月都以球体模型呈现,视觉上太单一,所以决定以平面形态展示太阳。最终方案是用6米×6米LED大屏展现太阳影像。
LED是自发光设备,与太阳是自发光恒星相符。为了让观众的体验更加真实,我们还在大屏旁边装了一个热风口,一旦靠近,就能感受到太阳的热力!”
密码 NO.4 120000
我的手机软件显示,2015年到2020年,我一共飞了70次,飞行距离12万公里以上。”
杜芝茂,上海天文馆藏品征集业务主管。这些年,他联系的藏品供应商大多在外地,为了征集藏品,他到处飞,一天一城,甚至一天辗转几个地方是常有的事情。
2015年以来,藏品团队共征集陨石8个批次、文物4个批次,其中陨石展品有70多块,整体品质达到国内顶级水平。
每一个展品都是一段故事,比如东乌珠穆沁旗陨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块目击中铁陨石,主要矿物包含橄榄石、辉石、长石、铁纹石和镍纹石,收藏价值非常高。
我们2015年就物色到它,但对方的报价非常高。双方一直在谈,2019年我们才把它拿下。博弈4年,最终我们其实也只买了半块。”
原来,尽管预算不够,上海天文馆的诚意还是打动了陨石收藏家,双方将东乌珠穆沁旗陨石的主体部分进行切割,其中较重的30.3千克成为了展品。
物色到它的时候,表面看并不起眼。出人意料的是,这块中铁陨石切开之后大家都傻眼了……它的切面非常漂亮,竟然有三个大颗粒金属结核状结构,局部可见角砾状橄榄石晶体,这在陨石中非常罕见!
密码 NO.5 500→150
为了让观众们看得明白,上海天文馆在展品导览上也下作了功夫。若你来到上海天文馆,一定要去细心品读每一个展品的解说词条。
这些文稿一共经过10个版本的撰写,不停的修改。每一个词条敲定都经过团队至少3个小时修改润色,最多的一个词条反复修改了十五六次。
杜芝茂除了负责展品征集,还负责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展馆图文文稿。据他透露,团队对于词条的斟酌把控近乎“苛刻”,500多个词条,从最初每条控制在230个字,压到180个,最后压到150个字。
为了达到最佳的观感,在排版时,他们甚至连每个词条多少行、多少宽最合适都仔细研究过。
图文办公室里,展品讲解排版稿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A3大小的文稿堆放了1米多高。这还只是最终的审定稿,无法想象若把所有的修改版放在一起会是啥样子……
展馆里的文字讲解除了中英文版本,还有针对不同“级别”的观众做了“菜鸟版”和“升级版”的分类小贴士。
除此在家园、宇宙、征程三大展区,天文馆还特意为视障人士准备了盲文讲解。
触摸这些凸起的小点点,盲童们感知的是宇宙神秘,我们感受的是天文科普的温暖……
透过这些数字,听完这些幕后故事再看天文馆,这里的每一道弧线,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近五年的建设过程中,全体建设者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铸就天文馆的品质,力求使上海天文馆成为讲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课堂,观测浩瀚星空的最佳平台,激发科学兴趣的最酷基地,体验旅游文化的最好去处。
上海天文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
上海天文馆的建成,是上海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硬核”表现之一。
上海天文馆即将开馆,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构成的上海“三馆合一”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也露出了全貌。
站在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真诚希望这个科技博物馆集群能够成为播撒科学种子、启迪未来梦想的地方,希望通过科普教育,为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