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傍晚,虹口区霍山路。一条长长的队伍沿着街边一字排开,从百老汇大戏院旧址门口一直延伸到霍山路41号“卞阿姨奶茶”的柜台前,长度超过60米,约有100多人。
“谢谢阿姨!阿姨再会!”排在第一位的徐先生接过店主卞根琴阿姨递来的奶茶和绿豆汤,向阿姨挥手告别。为了这一刻,徐先生等了两个多小时。“上学的时候,我家就在附近,喝过很多次卞阿姨奶茶。听说这里要动迁了,奶茶店要关了,特地过来,给全家每个人都带一杯,也向卞阿姨说声再见。”
夜幕降临,队伍缓慢向前移动,却不见缩短。柜台里,卞阿姨和助手比平时更为忙碌,连话都顾不上说。晚上8点,随着最后一杯奶茶被递到顾客手中,经营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卞阿姨奶茶”正式落下帷幕。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店面,从此,卞阿姨就是上海奶茶界里最温情的传说。
三十年前,下岗阿姨用奶茶开启一段传说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卞阿姨奶茶关店的消息后,7月15日下午,上海姑娘小菲从浦东高桥赶到霍山路41号,花了两个半小时排队,买到了“可能是最后一次喝到”的卞阿姨奶茶。
因为排队人多、顾客购买量也大,原定晚上8点的关门时间到了,现场仍旧有一百多人在排队。为了满足每位顾客的心愿,卞阿姨手脚不停歇,累得嗓子都快哑了。她不得不将每位顾客的购买量控制在10杯以内,即便如此,还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接待完最后一名顾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传说刚刚开始的时候,卞阿姨还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一天。那时,她的身影甚至还有些落寞。35岁的下岗妇人,独自抚养着一个儿子,日子要多难有多难。要强的她继承了母亲的手艺,推着手推车,把原料放进绿色保温桶,在霍山路上摆摊卖羹。平时她卖血糯米,天冷加卖水果羹,天热换成绿豆汤,每份只要一块、一块五。
到了94、95年,奶茶作为新生事物在上海街头出现,卞阿姨尝下来觉得好吃,便也学着做。因为用料实在,口味新鲜,渐渐做出了口碑,后来便有了霍山路上的实体店。
能以一己之力撑起一家店,开了近三十年,卞阿姨当然有自己的绝活。她曾在粮管所工作多年,对粮食的品种特色、产地特征以及营养价值烂熟于心。她卖的血糯米自带甜品属性,用铁锅烧出来非常好吃。开始做奶茶后,卞阿姨将血糯米加进奶茶,便成了自家的招牌产品。新煮的血糯米混合当天制作的奶茶,摇晃均匀,喝起来甜而不腻,口感软糯。卞阿姨用料一向大方,血糯米放很多,嚼一嚼,满口香,美味又耐饥。
要想把生意做好,光会选材还不够,还要知道人们喜欢什么口味,有哪些尝鲜需求。卞阿姨懂市场,开发的奶茶、羹汤品种丰富,能写一面墙。芝麻、南瓜、桂花银耳、酒酿圆子……这些上海人喜欢的配料,都可以往里加。
老上海记忆中的乡愁,是否就此消失在江湖
在“阿姨奶茶”的名称诞生以前,卞阿姨的奶茶就已经火了。“阿姨,来杯奶茶!”“阿姨,再加点珍珠!”小顾客们叫着叫着,“阿姨奶茶”就有了名字,就像街坊邻居偶遇时打个招呼。
上海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阿姨奶茶”,都是后面跟风开出来的,与她毫无关系。为了避免混淆,卞阿姨不得已在店名前加了姓。她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体谅别人也要生活,便没有计较过。
奶茶店的生意越来越好,阿姨却还是那个勤勤恳恳的阿姨。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烧煮茶汤和各种配料。一天五六百杯的营业额背后,是亲力亲为的劳碌。店门口的长队里,老吃客对新顾客说,以前人多的时候,一天卖两千杯也不在话下。
和市面上眼花缭乱的奶茶相比,卞阿姨奶茶的第一口味道并不惊艳,而且只能乘新鲜喝,因为没有添加剂。不过吃到最后,食物的本味就出来了,而且保证健康。
北外滩地区日新月异,但卞阿姨奶茶的口感一直没变,这也是老食客称道和留恋的地方。很多人在这里从小吃到大,有的从中小学生变成了大学生、研究生。有的初来时还是情侣,后来成了夫妻,又带着孩子来吃。对于他们来说,卞阿姨卖的不仅仅是奶茶,还有属于老上海的一种情怀。
因为坚持亲自制作,卞阿姨的奶茶店只此一家。她一直拒绝开分店,只说一个人做不过来。毕竟,奶茶店的标准是她长期辛苦琢磨出来的。供货渠道要固定,货源品质要稳定,换一个人操作,口味肯定就不一样。
她也不想将店铺搬进商场。奶茶定价不高,获得的利润不足以负担昂贵的店租。再说,人们光顾她的店,接的就是那股地气。
原本以为,将奶茶店好好经营下去,便是她晚年生活所依。但搬迁的消息还是来了,为了北外滩的明天,小小奶茶店要和这里的老房子一起,为城市发展腾地方。
前段时间,卞阿姨忙着找店铺,甚至急出病来。再火的奶茶,再多的回头客,没有店面,卞阿姨的手艺无处发挥。
然而,截止记者发稿时,卞阿姨的新店还没找到。曾被无数人追捧的卞阿姨奶茶,会成为老上海记忆中的一段乡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