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 她的逆袭之路:从“女猪倌”成长为“市劳模” - 周到

劳模风采 | 她的逆袭之路:从“女猪倌”成长为“市劳模”


作者:佟继萍
编辑:佟继萍
时间:2021-07-29 16:50
【编者按】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治理中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回顾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在岗位上辛勤劳动、发挥才干、精益求精的劳动模范,他们秉承工匠精神,无私奉献,团结带领广大市民群众全身心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为弘扬传承劳模精神,周到上海与闵行区七宝镇总工会合力推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学习劳模,继往开来”专栏,带您走近我们身边的劳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道德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本次推出的是“上海市农业劳动模范”侯桂芳。


▲视频:侯桂芳的养猪逆袭之路

为了多赚工分,让家里老人和孩子生活得好一点,农村妇女侯桂芳当上了生产队第一个“女猪倌”, 一干就是十多年,把猪养得膘肥体壮。

为了养好猪,侯桂芳不怕苦、不怕累,学会了疫病防治等各项技术,从生产队第一位女“猪倌”成长为第一位“女兽医”。

因为侯桂芳的努力,使苗猪成活率、生猪存栏率、出栏率等指标在畜牧行业名列前茅,为壮大集体经济,改善村民生活做出了贡献,1978年,她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授予“上海市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农村妇女自告奋勇学养猪

侯桂芳,1937年9月在上海七宝一户农家呱呱坠地。她自幼勤劳能干,各种农活都难不倒她,种水稻、摘棉花等农活信手拈来。

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为提高经济效益,号召大家养猪,30岁出头的侯桂芳自告奋勇,从一位男社员手中接班,干起了养猪的活。

当时大家都不理解,猪圈臭烘烘的,年轻女子为啥放弃熟悉的农活,转而去干又脏又累的猪倌?而且,万一猪不小心染上疫病,也很容易死亡。

原来,当时生产队实行工分制,按照工分多少计算劳动所得。男同志干一天农活可以得到11-12个工分,而女同志干一天农活只有7-8个工分,但养猪一天可以得9-10个工分。

为了多赚几个工分,让家里老人和孩子生活得好一点,侯桂芳便当上了生产队第一个“女猪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独家配方”喂得膘肥体壮

侯桂芳说,在养猪成本中,猪饲料占了一大块支出:“喂猪饲料,猪的确长得很快,但是猪饲料太贵了,全部喂猪饲料,根本喂不起。”

如何既节省饲料,又不耽误猪的生长,进而有效降低养猪成本,是生产队养猪最为看重的一点。

▲年轻时的候桂芳在喂猪

生猪属于多胎高产的杂食家畜,适当喂一些青绿饲料,非常有利于生猪的生长。但如果选择青绿饲料不当,也可能导致生猪消化不良、食物中毒……

经过反复尝试,侯桂芳发现,生长在河里的水葫芦是个宝,绿色天然、容易获取,且几乎没什么成本。

于是,在生产队一位兽医的指导下,侯桂芳从河中打捞水葫芦,将水葫芦切碎,按照一定配比,与猪饲料混合后在大锅中煮熟。

侯桂芳说,对于这样的“独家配方”,猪非常爱吃,个个长得膀大腰圆、膘肥体壮。 

“女猪倌”技术过硬当上兽医

仅仅实现“(饲料)吃得少又长得快”的小目标还远远不够,为提高苗猪成活率、生猪存栏率、出栏率等指标,侯桂芳还学会了为猪配种、接生、防治疫病等技能。

当时,猪舍建在一条小河边,分成了20-30个栏,每栏养10头左右的小猪。

每逢母猪生产,侯桂芳都如临大敌。一般情况下,母猪一胎会产十几头小猪,且多在晚上生产,侯桂芳便寸步不离彻夜守候在猪舍,剪断脐带,看护猪崽,以防猪崽被母猪不小心压死。

小猪长到两三个月大,要做节育手术,刚开始是生产队的兽医来做,日子长了,侯桂芳也学会了自己操作。

当时,猪口蹄疫叫2号病,平时要加强观察,一旦发现有猪染病,比如烂脚了,就要立即请兽医来诊治,隔离病猪,彻底消毒猪舍,处理死猪……

▲劳模奖章

侯桂芳总结了多年养猪的经验,得出心得: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确保猪舍干净通风,科学选用饲料, 才能让猪更好地吸收养分。否则,就会造成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造成巨大损失。

侯桂芳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各项技术,使苗猪成活率、生猪存栏率、出栏率等指标在全市畜牧行业名列前茅,为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社员生活做出了贡献。

侯桂芳的勤勉和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1978 年4月,她被上海市农业局、第二商业局、粮食局评为1977年畜牧战线先进者;1978年12月,她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授予上海市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3月,她被上海市妇女联合会评为1978年“三八红旗手”;1982年3月,她被上海县人民政府授予1981年度先进生产者称号。

由于技术过硬,责任心强,上世纪80年代,侯桂芳当上了大队的兽医,奔走在各个生产队之间,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牢记“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

荣誉的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养猪看着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为了帮母亲分担压力,捞水葫芦成了大儿子归卫星最喜欢干的活。

河岸斜坡湿漉漉,站上去脚底打滑,只见他拿起一根带绳子的长柄竹耙子,用力抛出去,然后从河中心把水葫芦拖到河边,再将竹耙子翻过来,把水葫芦抓到岸上,装到筐里。

▲大儿子归卫星回忆往昔

有一次,在水缸边玩耍的归卫星不小心掉入盛满水的水缸,水缸又大又深,一半埋入地下,他扑腾着喝了好几口水,险些溺水,幸好路过的村民看到,拎着脚,把他救了起来。

“当时妈妈很忙,养猪的同时还要养3个小孩,我最大,当时也就10岁出头。”现已退休的归卫星回忆,“猪舍还要打扫卫生,当时没有自来水,用水全靠挑,用一个勺子,舀水浇在地上,清洗地面。” 

生活虽然辛苦,但3个孩子都很争气,这令侯桂芳非常欣慰。

大儿子归卫星从警41年,二儿子归卫荣是万吨轮的船长,女儿归卫莉是白衣天使。

“努力学习,学一门技术,为党和国家多做贡献”,是侯桂芳时常挂在嘴边的叮嘱。

归卫荣说,“今年妈妈已经84岁了,想送她去条件好点的养老院,但她不愿意去,因为她与邻里关系很好,不愿意离开这片老土地。”

▲邻居骆卫平为侯桂芳点赞

在侯桂芳的老邻居骆卫平眼中,“侯桂芳不仅勤奋,还爱动脑子,养猪产量高,学会了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当时是没有的,她是走在前头的。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生产队的经济效益。”

视频来源:张佳琪
图片来源:张佳琪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