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上海展览中心的主塔显得特别靓丽!”今天上午,一位路过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大门的姑娘,发出一声感叹。没错,上海展览中心的序馆钢塔,近日已经悄然修缮完成,重新亮相了!
据负责施工的上海建工介绍,后续的场馆修缮工作也将逐步展开。周到君今天在现场看到,序馆外立面已经搭起了脚手架,而东一馆门前已经出现了施工卡车,车上堆满了材料,这意味着场馆修缮的“重头戏”也要上演了。
今天上午,上海展览中心大门前,一位过路的姑娘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序馆上的钢塔正在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格外夺人眼球。姑娘对周到君说:“老灵额,塔柱和塔尖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特别好看!”
“老上海”们对这幢建筑的印象特别深。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于1954年5月4日动工兴建,1955年3月建成,是上海的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后的上海展览中心被评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并于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此次,上海建工装饰集团负责展览中心的修缮施工。据上海建工集团相关人士介绍:
“上海展览中心于2001年进行过整体修缮,使用至今已有18年,钢塔部分表面镀金铜板变黑严重,局部基层钢板锈蚀,建筑外立面则存在饰面脏污、龟裂、脱落,钢门窗脱漆、锈蚀,玻璃及五金件缺失等情况,为此而启动钢塔及建筑外立面整体修缮工程。“
摆在施工方面前的任务可不轻,而工期仅120天。为此,上海建工装饰集团项目团队启用了先进的施工方法。他们利用无人机查勘、模型辅助脚手架设计及计算、实时监测等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来高效精准地修缮历史保护建筑
“我们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应用无人机测绘技术来进行现场查勘,正式进场前就完成了近七万平方米外立面的详勘工作。”据上海建工介绍,此次通过专业的数据处理流程,生成720°全景图像,可以完整反映外立面实时状态,生成的倾斜摄影模型直接反应长度、面积等相关几何属性,为真实效果和测绘级精度提供保证。
一份详勘分析表做得格外精细。它可以精准反映出钢塔及外立面的裂缝、缺损、污染等现状,并对以上内容进行空间定位、边界测量、数量清点,在进场施工前就锁定了所有修缮内容和确切工作量,编制完成了水刷石修缮方案、主钢塔修缮方案、门窗修缮方案等12项专项方案和37项施工工艺。
和以往的保护建筑的修缮方式相比,此次对上海展览中心的修缮可谓高科技含量十足。其中的数字化模型辅助脚手架设计,通过倾斜摄影,生成包含物理信息的数字化模型,据此设计出系统方案,并导入相关软件进行脚手架立杆稳定性、水平杆强度、节点最大压力和底托反力等计算复核。
施工方还采用带5G模块的监测仪器,对脚手架及钢塔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可以在网页端和手机端对需监测的脚手架水平杆应力、钢塔顶部形变、脚手架顶部形变以及底托反力方向进行实时监控。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搭毛竹脚手架的“老方法”。
值得一提的还有,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钢塔表面没有采用十几年前修缮时的鎏金工艺。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镀金、贴金、更换板材不同工艺的差别,结合保护原则、修缮效果以及保养维护的综合考虑,在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历保专家、设计、业主的共同确认,施工方最终采用纯度98K的金箔贴金的修缮工艺。
“我们统计出,整个钢塔需修缮并原装复位的构件包括1336块贴金铜板,888个泡钉,448根压条及23320组铆钉。要将上万个构件进行保护性拆卸,移至室内进行除锈、钣金、油漆和贴金等作业。为便于管理,引入了二维码跟踪,确保每个构件、每道工序的精准修缮、复位和验收。”上海建工披露说。
毫无疑问,修缮塔尖五角星玻璃是重中之重。由80片水波纹组成的红星,19片已出现碎裂,45片玻璃上有不同程度的划痕及剐蹭,修缮、更换势在必行。
施工方查阅资料发现,始建时使用的由三民玻璃厂专门研制的单片水波纹玻璃已经难以满足耐候性、安全性和透光性要求。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规程技术要求,必须采用夹胶水波纹玻璃。修缮时,通过万般寻找,终于找到2001年大修库存的水纹玻璃,经过白片玻璃与水纹玻璃夹膜结合,保证了塔尖五角星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
近日,钢塔终于完成修缮重新亮相,后续场馆的修缮工作也将逐步展开。此次修缮,体现了施工方的匠心,使历史建筑更好地承载城市文化,更新延续城市文脉。其先进的理念与技术,还将推广复制到更多的工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