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十四五”时期,上海的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PM2.5等传统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臭氧(O3)、富营养化、环境激素等新型环境风险已逐步凸显,通过末端治理改善环境质量的空间进一步压缩,需要更加注重多领域绿色转型发展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部分河道在雨季还存在局部性、间歇性水质反复,城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亟需提升。
此外,能源消费总量持续走高,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环境基础设施建管能力和水平仍是主要短板,污水污泥处置能力水平有待提升,固废处置设施能力不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亟需构建。
环境治理机制手段亟需创新突破,市场化机制、社会化手段不足,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有待加快构建完善。
《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3大类20项指标。
总体目标是:
到 202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恢复。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
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具体是大气六项常规污染物全面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部分指标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其中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AQI优良率稳定在85%左右。
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具体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或好于III类,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达到60%以上。
碳排放总量确保达峰,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并完成国家要求。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4%左右。
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提升,达到95%以上。
污染治理水平、各类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具体是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围绕上述目标指标,《规划》共安排了四大板块、27类任务措施。
这些任务措施包括:
持续推动能源、工业、交通和农业“四大结构”调整,广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打造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的客运体系,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提升铁路、水路货运比重,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不低于52%;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力争全市公交汽车、巡游出租车、邮政用车、环卫车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选用新能源车。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五个新城等一批绿色发展新高地。
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加强河湖治理和生态修复。
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协同推进PM2.5和臭氧控制,深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餐饮油烟、扬尘等社会源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