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市民朋友,侬晓得,在上海话当中,”开无轨电车“这句话是啥意思伐?沪语专家丁迪蒙老师解释说,讲话偏离了主题,随意发挥,离题八千里,叫开无轨电车。而在现实生活当中,电车曾经是丁迪蒙每天往返学校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丁迪蒙告诉记者:”上海的电车最早分为两种,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1963年开始到1975年期间,市中心区有轨电车轨道被全部拆除,有轨电车一度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现在大多数上海市民反而把无轨电车都称作为电车了,也叫‘辫子车’。“
张渊源的本职工作是负责上海地图的文化解读和挖掘,被誉为城市的阅读者。作为一群对于城市历史与发展非常关注的年轻人,张渊源和伙伴们常常会通过记录与调查,来寻找拓展城市文化的多元性领域,他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无轨电车。如果要坐电车感受上海历史文化和城市风情,张渊源推荐的是24路。
在张渊源看来,“我一直认为24路电车是一条极好的路线。24路虽然是在1949年前上海最晚开通的电车线路,但却是现今最能完美地一次性饱览各时期各种上海特色的经典线路。”
24路今年83岁。1938年9月15日法商开通24路无轨电车。12月15日与英商开通的24路无轨电车联营,由安纳金路(今东台路)至劳勃生路(今长寿路)。1950年延伸至老西门。1955年经老西门后沿中华路、人民路环线运行。1962年恢复至老西门。1997年延伸至复兴东路外滩(豆市街复兴东路)。
张渊源提供了一组不同时期24路的电车车型(见下图),这其中,1990年代的24路561GF型电车,车型最为经典。
记者最近看到一组由“魔轨电车”公众号平台发布的24路线图片,其中有车辆通过高架和地道的场景,构图非常漂亮(见下图)。据张渊源介绍,这是今年夏天申沃电车在24路线路上进行路试的一组图片,非实际投入运营车辆,拍摄者周琎闻也是上海电车迷圈子的朋友。
张渊源告诉记者,“24路电车从长寿新村出发,经过原公共租界的陕西北路、新闸路、南京西路,驶经原法租界的长乐路、淮海中路、复兴中路,最后穿上海旧县城而过抵达黄浦滨江。沿途涉及南京西路、衡复和老城厢这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可谓是集古今特色建筑游览于一身。
海派作家惜珍老师对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可谓是了如指掌,2010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惜珍编著的《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一书。在书中,惜珍恰好写到了这三个历史文化风貌区:
上海本土文化的唯一传承地: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低调的华丽: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飘散的法国风情: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老城厢的街巷路名是有着书卷气的:梦花街、松雪街、吾园街、望云路、紫华路、昼锦路等,不经意间就昭示着岁月的风霜,念起来也是韵味十足的。老建筑、老街区、老街巷、老弄堂、老路名、老地段、老场所、老环境,都是老城厢内具有本土结构和肌理的特征,反映了地域特有的环境风貌——这些都是老城厢的支撑。换言之,老城厢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风貌特征等都留存在这些具有悠长年代的有价值的老环境里,融汇在久居此地的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中。失去了这些,老城厢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在上海的地图中抹掉。同时作为大上海市区发展之根的老城厢也将会被连根铲除,不复存在。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老城厢目前还保留着历史遗留下来的众多遗产,形成了老城厢所特有的历史、人文景观风貌。
由此可见,24路所经过的线路和停靠站点绝对是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24路又是一条怀旧美食路线,沿途经过的美食打卡点数不胜数,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有:老西门的“大富贵”“乔家栅”、瑞金路的“北万新”、南京西路的“王家沙”、陕西北路的“美心”等。闲坐在传统电车车厢,漫步在风貌街巷,徜徉于地标商场,品尝地道上海味道……24路几乎适合于各个年龄层、各个领域,不论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温故、尝新、细味……
而在很多老上海心目当中,24路电车线路沿途还有非常多的上海传奇故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4路电车的起点站和终点站曾经有两座地标性建筑:在长寿路、西康路交界处是大自鸣钟,在南市的老西门则是陈英士纪念塔。
大自鸣钟得名于1920年代在路口建造的“川村纪念塔”,主要是在沪日商为了纪念日本资本家、内外棉株式会社董事长川村利兵卫而建。川村利兵卫是杀害工人领袖顾正红的幕后指使者,正是因为顾正红的牺牲,沪西日本纱厂的罢工斗争迅速成为五卅运动 。据说,纪念塔安装的四面自鸣钟,能准点报时,钟声洪亮,可以传到方圆几里之外,起到催促工人起床上班的作用,于是以该钟所处的西康路长寿路口以及附近一带的地方俗称大自鸣钟。
陈英士纪念塔是为了纪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元老陈其美而建造的,纪念塔雄伟挺拔,高26.7米,钢筋水泥结构,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老西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两座地标性建筑现在已经不见踪影,只有每天途径的”辫子车“还能记得这些往事。
“可以说,24路就是了解上海的捷径。”张渊源总结道
对于渐行渐远的城市电车,张渊源和宋文超两位电车达人表示:
我们也非常期待通过电车,让年轻人与城市产生共鸣,让上海记忆留存下去。如今,关注上海城市历史风貌的人越来越多,而电车这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理应同样受到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城市历史风貌的组成部分。我们也非常期待通过电车,让年轻人与城市产生共鸣,让上海记忆留存下去。
8月19日(周四)下午1点30分,上海会客厅节目将在24路电车上进行实况直播(点击进入直播间),届时,张渊源、宋文超两位电车达人将与节目主持人、本报文艺部记者王琛共同分享这场电车之旅。欢迎对电车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关注这场直播活动,也欢迎电车迷们一道加入我们的魔都经典电车之旅。
嘉宾简介:
张渊源 上海公交研究爱好者,长期从事上海公交历史,致力于公交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希望在留住乡愁的同时,将电车这份流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发扬下去。
宋文超 “骨灰级”资深电车迷,除了乘遍上海电车外,还周游世界各地,尤其是拜访那些有电车的城市。
本期直播活动观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