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丨上海电车线路未来如何调整?专家建议优化线网布局,希望市中心区恢复叮当车 - 周到

上海会客厅丨上海电车线路未来如何调整?专家建议优化线网布局,希望市中心区恢复叮当车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1-08-19 20:25


行驶在淮海中路附近的24路无轨电车**

上海,中国最早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引入无轨电车的城市。

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人们出行选择早已多元化。传统的有轨电车已经消失在魔都市中心,无轨电车也日渐式微,有人认为城区上空密布的“蜘蛛网”是一种视觉污染,也有人把电车当作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直播节目所在的24路无轨电车**

今天(8月19日)下午,新闻晨报·周到的《上海会客厅》节目在上海老牌的24路电车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点击进入直播间看回放)。从长寿路起点站出发到豆市街复兴东路终点站下车,跨越上海市中心多个区域,一路打卡的建筑和文化地标令人目不暇接,张渊源、宋文超两位电车达人与节目主持人、本报文艺部记者王琛共同分享了这场电车之旅。在车上,两位电车达人解读了沿途所经过的一些文化地标并分享了有趣的电车小知识。

本报主持人与几位电车迷嘉宾侃侃而谈**

这次直播活动也吸引了不少上海电车迷一道加入本报的魔都经典电车之旅。直播活动观看人数达到6万,不少对电车感兴趣的上海市民朋友纷纷关注这场直播。

网友“不知道说什么好_sh”留言:从自己记事起就一直是104换24路去终点站宜昌路到外婆家。路过马利(颜料店)就老想着买一套72色的蜡笔,路过沙利文又想买饼干吃,到了大自鸣钟总要想在路口吃一碗冷面,到了终点站宜昌路晕车晕得不行,马上去小卖部买来一瓶汽水,打个嗝,就又神气活现了。苏州河那时又黑又臭,但不影响我在桥头老婆婆那里喝上一瓶光明酸奶。

网友“吴侬软语话上海”留言:“我家门口就是24路电车,距离复兴东路光启路(豫园)站最近,不过这条线路90%的路段都是单行道。”


直播节目片段

24路驾驶员在终点站接受本报主持人采访

调整无轨电车可优化线网布局,保留城市历史风貌

上海的无轨电车系统一度是全亚洲最大的系统,曾经有22条电车线路和近千辆铰接式无轨电车行驶在街头。上海生产的SK561系列无轨电车曾是全国众多城市电车线路的主流车型,甚至还走出了国门,比今天的“网红”还红。

▲1980年代初期,陕西北路近威海路,24路561型电车(采访对象提供)

近期,道路运输部门对上海的无轨电车线路进行了系统梳理、评估,提出了本市无轨电车优化工作建议,计划将上海原有12条传统无轨电车线路调整保留至6条线路,另外6条无轨电车线路配套设施(触网线、电车杆等)将陆续拆除。该方案的推进实施,目前正在进一步论证完善中。这似乎是持续运营时间已近107年的上海电车第一次面临去留问题。

市民秦先生对于拟被撤销的6条无轨电车线路主要集中在自己居住的沪东地区表示遗憾。今天在大连路,他看到25路已经使用上了申沃的纯电动车(俗称“白金刚”)。

▲2020年陕西南路,24路J2B型电车(采访对象提供)

直播嘉宾宋文超是“骨灰级”资深电车迷,除了乘遍上海电车外,他还周游世界各地,尤其是拜访那些有电车的城市。宋文超每去一座城市,都会考察当地的电车及电车文化。他告诉记者,世界各地电车的使用率很高,在法国里昂、意大利罗马、捷克布拉格等地,还在继续开发新的电车线路。在“电车王国”瑞士,不管是苏黎世、日内瓦等大城市,还是人口只有10万的小镇,处处都有电车和架空电线的踪影。在当地人的理念中,电车不仅环保,电车文化也是历史遗存的一部分。

宋文超也专注于公共交通的技术研究。从国内其他城市取消或削减无轨电车的缘由来看,都是基于两点:一是无轨电车技术老旧;二是无轨电车的架空馈线、触线有碍观瞻,存在“视觉污染”。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宋文超提出两点个人建议:“可以从一些电车比较发达的城市看到,如果是在旧城区比较狭窄的道路,可以考虑将原来上海电车的横绷线,就是受力拉住电车线的那根线,架设在建筑上,视觉效果非常简洁。如果受力允许的话,也可以把一些比较轻的配件,比如路灯,往上边搁,这在欧美国家都非常常见。另外,也可以根据街区风格配置和街区色调相一致的线杆。举个例子,如果是一条比较宽阔的新马路,可以用一些高耸的两杆合一或者多杆合一的杆子。视觉效果会好一点,颜色也可以深一点。在老城区,可以用一些比较复古,甚至类似英商法商时代的杆子。”

▲2021年8月8日,行驶在杨树浦路上的28路和电车架空线 

直播嘉宾张渊源在测绘系统工作,长期从事上海公交历史,致力于公交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他表示:“如今,关注上海城市历史风貌的人越来越多,而电车这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理应同样受到重视。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城市历史风貌的组成部分。”

▲在瑞士苏黎世,处处都有电车和架空电线的踪影

民进上海市委城市治理委员会副主任施蔷生也关注了本报的直播节目。公共电车在施蔷生的人生轨迹中有深刻印迹。1982年大学毕业,施蔷生被分到市公用事业局办公室担任秘书。不久,他即参与对公交公司运营五项工作整顿的试点小组工作,几乎全年跟随分管局长等领导在汽车四场蹲点。公交公司每月经理例会,他作为局联络员几乎每次都参加,几乎跑遍公交公司下属所有场部。位于常德路的上海公共交通运输公司电车一场,由于离家比较近,有时他会到那里的食堂吃晚饭,饭后到场部浴室洗澡。对电车一场食堂的小锅菜,至今印象还比较深。

施蔷生记得以往公交调整运营线路时,必须要召开沿线乘客的座谈会,充分听取广大乘客和社会的意见。调整电车线路,还要考虑沿线线网密度和线网布局的覆盖率等。由于现在公交线网被分割成几大区域,要整体运筹帷幄有较大难度。当然,从无轨电车来说,还应考虑其车辆能源的问题。

另外,施蔷生建议,借这次无轨电车线路调整,更需要在全市范围内对那些路线长、班次少的公交线路进行果断调整,如01路、985路,而南外滩到浦东的公交线路可以相应增加。而郊区的公交运营服务更要大幅度提高水平,助力推进上海五个新城建设,而不是拖后腿。

▲2021年6月,申沃电车在24路线路上进行路试(周琎闻 拍摄)

张渊源告诉记者,目前,申沃客车全新一代采用在线充电技术的双源无轨电车正在上海市区进行道路测试,不久后将投入运营。

专家希望市中心区恢复叮当车

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的资料记载,上海是中国最早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1908年1月31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在爱文义路(Avenue Road 今北京西路)上进行试运行和相关设备的最后调试。

▲1908年,上海首班有轨电车开通

但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轨电车作为老式的交通工具已日渐落伍。据上海地方志提供给本报的资料显示,1960年,淮海路上的有轨电车最先停驶,随后轨道被拆除。1963年8月13日,晚24点17分,最后一辆有轨电车驶出静安寺,车牌号34,车头注明“末班车”字样,在第一百货商店门口靠站,驶向终点站,这标志着上海南京路上运行了55年的有轨电车宣告结束使命。

▲1963年南京路电车轨道拆除

1963年10月的一个晚上,上海电车公司集中了所有力量对南京路进行拆轨铺路。第二天早上,市民们看到南京路已是面目一新。在上海马路上行驶了半个多世纪的有轨电车几乎消失于一夜间。1975年,上海最后一道电车轨道“虹一五线”拆除,从此魔都的有轨电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曾一度消失在上海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体系中的有轨电车,在近些年也开始恢复。2009年8月,张江科技园区开设了一条有轨电车线路试运行,到这年的年底正式投入运营。

▲张江有轨电车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考度,运行时发出“叮叮当当”悦耳声音的有轨电车,又被人们予以新的认识。前几年在香港时,施蔷生专门乘坐过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双层有轨观光电车,从铜锣湾来到中环,一睹汇丰银行前的铜狮子风采,又登上太平山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湾。国际大都市,电车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香港地区的双层有轨观光电车

上海荆棘鸟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干启明曾在国外不少城市考察过有轨电车,干启明建议:在武康路等具有观光的历史风貌保护区部分马路恢复有轨电车。目前南京东路步行街开设了一条观光旅游线路,采用无污染电动车,提高车身仿有轨电车,给游人提供方便和体验。现有的南京东路轨道电车,玩具感太强,可以改进,结合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在车内增设相关内容和装置。

干启明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有轨电车有其安全性的一面,毕竟在固定轨道上行驶,所以在有序条件下有其优越性,如同现在大多数市民每天乘坐的轨道交通地铁一样;此外,有轨电车作为历史文化道具的保存具有社会归属感。

专家指出,很多市民并不仅仅把电车当作是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更这说明电车已经构成上海城市文化重要元素。魔都曾经拥有亚洲规模第一的电车运营网络,电车已成为这座国际大都市流动的交通血脉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我非常期待通过电车,让年轻人与城市产生共鸣,让上海记忆留存下去。”张渊源最后说。

(本次直播活动感谢上海巴士一公司提供指导,24路电车提供车辆支持)


视频来源:张浩
图片来源:封面图和标星号的24路图片由上海冷空气拍摄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