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陈毅广场,上海的经典红色地标之一,坐落于此的陈毅像已经守候了上海这座城市足足28个年头了。8月26日是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陈毅是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近日,记者采访了外滩陈毅像创作者、中国第一座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创作者、著名雕塑家章永浩先生,请他讲讲雕塑背后的那些故事。
章永浩先生,精神隽烁,手持iPad与记者侃侃而谈,还能通过iPad迅速收发邮件。对于几十年前的很多细节,他仍然记忆清晰,吐字准确,实在看不出这是一位虚岁已经89的老艺术家。
在采访之前,记者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陈毅像的创作者,那就是章永浩有没有见过陈毅本人?这个谜团在采访中得到了答案。1950年初,章永浩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学习,没想到在这风景优美的西湖边上,他居然与陈毅邂逅了。
当时美院的地点就在今天西湖孤山景区这里,环境非常好,所以当年蔡元培先生把西湖国立艺术院(中国美院前身)放在杭州西湖边上。当时我们下课后,经常在孤山那里,三五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有一天,老远有七八个解放军走过了,其中有一个人嗓门很大,说“听说这里有个什么天下第一泉,我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子”,我定睛一看,竟然是陈老总来了。那天陈老总身穿黄绿色军装,身材清瘦。
1949年5月,陈毅和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经过浴血奋战解放了上海。虽然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时间不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但在上海任职期间,他解决了通货膨胀的危机,恢复上海的经济,并对上海文艺界作出保护,上海市民对这位老市长爱戴有加。章永浩满怀深情地说:“当时,陈老总在上海市民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不光是广大市民群众和民族资本家,特别是我们文艺界的广大知识分子,都对他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1990年前后,当时不少老干部(主要是参与过解放上海战役的老战士)和市民群众呼吁在上海建一座陈毅像。经过讨论后,由上海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陈毅像筹建委员会”,当时由副市长倪天增同志牵头,经过市长会议讨论决定陈毅像选址在南京路外滩,因为外滩是当时上海最中心的区域,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陈毅像作品采取定向征稿。当时向上大美院雕塑系、上海油画雕塑院和市园林局下属园林雕塑创作室三家单位征集作品,每家单位选送2件参选作品。然后,筹委会从选送的6件中选择了2件送市长会议讨论审定,再经过一轮修改,最终选定了章永浩创作的陈毅像方案。记者查阅了1992年的报纸,当时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报道了章永浩创作陈毅像的消息(见图片)。
那么,陈毅像当时又经过哪些调整呢?
首先是陈毅身穿服装的选择从军装变成了中山装。章永浩说:“我最初也设想过采用那时我远远看到陈老总时的形象——瘦瘦的、穿着建国初期的解放军军装,但这用雕塑语言不易表达。我也设想过陈毅市长戴军帽的样子,也做了稿子,但也感觉不合适。后来大家经过反复讨论,觉得陈老师的形象用中山装比较合适。”
其次是作品的高度。我们今天看到的陈毅像作品总高度(包括底座)为9米(塑像主高5.5米,底座3.5米),但当时计划的雕塑作品总高为8米(塑像主高5米,底座3米)。为何会调整高度呢?章永浩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外滩开始了新一轮改造,从百年大计考虑,外滩防汛墙高度增加了,变成了3米。所以考虑到这一点,陈毅像的塑像主体部分和底座的高度各增加了0.5米,最后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高大的陈毅像。“所以,我们在创作雕塑作品过程当中,也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再者是作品的朝向问题。按最初计划,陈毅像应面坐北朝南,直接面向西边的南京路,但这样一来,每天上午的雕像都将处于背光的状态。所以陈毅像最后做了一个朝向调整,将雕塑位置微微北移、侧面稍望向浦东,而不是完全面向南京路。
章永浩对此解释说:
南京路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中上山东一路南北走向,我们将陈毅像角度调整之后,陈毅像从正对南京路转为侧向之后,这样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太阳下山,塑像始终在阳光下,基本没有背光了。因为城市室外雕塑有一个说法,没有光线就没有雕塑,特别是作为城市雕塑,采光很重要,它不像室内雕塑,不行可以打个灯光。外滩是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见证者。90年代初期浦东已经实施开发开发计划,当时东方明珠也在紧锣密鼓的施工,陈毅像望向浦东,一个崭新的上海即将展现在陈毅市长的视野之中。
为了再现广大市民心目中陈毅同志的高大而亲切的形象,章永浩先后画了10多幅草图,做了4座泥塑小稿,经反复推敲,最后选用了陈毅同志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既显一路风尘、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蔼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
1993年9月29日,《文化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以《陈毅塑像在外滩揭幕》为题发表报道,塑像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揭幕,《解放日报》报道中写道:这座陈毅塑像,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要求,经党中央批准树立的。塑像耸立在鲜花绿树丛中,坐北朝南,用青铜浇铸……塑像采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章永浩教授的设计稿。
据报道,当天出席揭幕仪式的还有不少曾在陈毅同志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陈毅像后获“建国六十周年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位于复兴公园的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本文简称“马恩纪念像”)是中国第一座大型花岗石马克思、恩格斯雕塑,也是章永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1982年8月,由中央编译局顾问姜椿芳及雕塑家刘开渠、刘迅等三位同志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在北京、上海建马恩纪念像,最后上海迅速确定了选址方案。
章永浩告诉记者
马恩纪念像最后选在复兴公园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复兴公园附近红色地标集中,和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周公馆、孙中山故居等相邻,这里可谓是革命真理最早的红色传播地;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都是欧洲人,而复兴公园是典型的欧式风格,整体环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气质更为吻合。
马恩纪念像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刘开渠是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组负责人,被誉为新中国城市雕塑的开拓者,说来有缘,章永浩也曾经师从刘开渠,视他为终身恩师。刘开渠当时建议,马恩纪念像座落在一片大草坪上。这片大草坪约6600平方米,空间环境、园林风格和纪念像尺度的比例比较和谐,既开阔又集中,与南边原有的喷水池花坛、图案式的布局形成主辅轴线的关系,协调统一,让人感觉马恩纪念像与公园是浑然一体的。
为设计马恩纪念像,章永浩曾三易其稿。他的“六号设计方案”在四十九件应征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被选定为上海马恩纪念像的最佳方案。马恩纪念像初定的方案是以“V字”(Victory,胜利)作为纪念像的主题,但看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传记后,章永浩感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应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并肩战斗的形象,且被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动,感到在艺术创作中他们不应该被塑造成理想中的“超人”,而是战友间的和谐和革命导师的庄严。
当时我一口气捏了两个稿子,一个是单独刻画头像,另一个是一座是一坐一站的立体构图,结果都不理想。前者不符合欣赏习惯,而后者过分地突出了两位导师的主次关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伟大的革命导师,这一点必须表现得非常得体。于是我开始新的构思,努力使两个人物之间显得既有主次,又相辅相依。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市领导和刘开渠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对一些细节的处理给出了具体意见。最终,马克思凝思着,一手抚石;恩格斯微敞大衣,庄重又潇洒。
当年,上海油雕创作室专程请来了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的十一位石刻工人,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曾参与了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念纪碑的石刻工程。为了抓紧石刻,他们不住条件优厚的宾馆,就睡在纪念像边的极为简陋的草棚里。在石刻的最后阶段,他们十一人翻三班,夜以继日地工作。正是这十一位工人和章永浩一起完成了马恩纪纪念像的石刻工作。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马恩纪念像,高6.4米,重70吨,由花岗岩雕成,纪念像面向正南,是采光的最佳方位。纪念像采用的是上实下虚的艺术手法。章永浩介绍说,就整体构思而言,正如一座纪念碑。下面部分的虚化,体现两位导师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他们之间的友谊坚如磐石。同时,部分虚化,可以将瞻仰者的视线引向两位导师的容貌神采,达到整座纪念像的庄重感和亲切感的和谐统一。
马恩纪念像是上海城市雕塑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作品。从1985年开始,马恩纪念像就成了上海的新地标。当时,一些外国政要访问上海时还会特意来献花。1987年,马恩纪念像获全“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
说到雕塑,在章永浩看来,上海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发源地,这里有一流的美术机构、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培养了大量的雕塑人才,诞生了众多一流的雕塑作品。
当被问及自己如何与雕塑结缘时,章永浩告诉记者:
家里人其实都没学过画,但自己从小就十分喜爱绘画,父亲看自己画得却很有灵气,于是送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让自己自己钻研。
1948年,他转入杭州一家艺术研究所学习西画,在第二学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0年,杭州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也在这一年机缘巧合下选择了雕塑作为毕生奋斗的航向。在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的他曾一度被大家公认会选择西画作为以后的大方向,没想到在分系时,他看雕塑系没人签名,果断在雕塑那一栏签了名,定了终身。毕业后,他进入上海新成立的上海雕塑工作室(现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为该室三人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1983年,章永浩受命成为中国雕塑家代表团中的一员赴苏进行考察,回国后去往全国各地举行考察报告,该报告引起了中国雕塑界强烈的反响,极有力的推动了当时城市雕塑的发展。1985年,章永浩转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并负责筹办雕塑系,为雕塑系第一任系主任。1992年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回顾这几十年来,记者粗略梳理了章永浩的部分代表作品,发现从文革结束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是章永浩的创作高峰期。1978年创作了《刑场上的婚礼》(玻璃钢),1979年创作了《焦林晨曲》(木),《迎春》(汉白玉),1980年创作了《龙华烈士就义地纪念像》(玻璃钢),1985年创作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花岗岩),1988年创作了《陈从周》(铸铜),1993年创作了《陈毅市长纪念像》(铸铜)。
章永浩说,自己创作的高峰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以一种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当中去。记者进入了章永浩的陈列室,满屋的雕塑作品当中,除了一件老农(见图片)是1959年的作品,其他都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的几十年当中创作的。
2020年,章永浩的雕塑作品“对歌”被放置在滴水湖畔的中国名家雕塑园。章永浩说:“这件作品的最佳观赏时间在夕阳西下那刻,少年放学归来,悠然自得地吹奏起欢快的乐曲,与小羊对歌,诗情画意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派幸福美满田园生活的新气象。”
在章永浩看来,雕塑作品三要素:主题、艺术表现和材料。对于不同的雕塑作品如何采用不同的原材料,这位雕塑家解释道:
马恩纪念像用花岗岩,因为花岗岩的表现力更强;
陈毅像用铸铜可以做肌理效果,铸铜适合英雄人物;
宋庆龄像用大理石,因为大理石的材料特别合适女性人物,可以表现女性的柔美;
“对歌”用不锈钢,因为不锈钢概括性更强,观赏性好。
章永浩告诉记者,作为雕塑创作者,他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参与设计的这些代表性雕塑作品近况如何。陈毅像落成以后,自己也会不定期的去看一看,包括看看作品周围的环境。章永浩对此解释说:“国外非常注重城市雕塑的维护工作,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面孔,需要以最好的形象示人。”
自1993年起,陈毅像会不定期进行日常清洗和补色维护,但因为时间长了,经历日晒雨淋,铜铸塑像表面部分褪色而显得斑驳。2011年4月开始,在陈毅诞辰110周年之际,陈毅像进行了一次大修工程,当时年近八十的章永浩也受邀担纲修缮大梁,对雕塑的表面进行打磨、喷砂修整,对雕塑内部重新加固、焊接。外滩重新改造之后,在陈毅像边增加了一块花岗岩材质的碑(见上图),上面镌刻了陈毅同志的生平和缘何要立项于此,并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
“我会始终关注着这些雕塑作品,因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的象征。”章永浩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