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彩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如何化妆?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的新书《中国妆容之美》日前出版,带领读者历数中国古代美人经典妆面,复盘中华历代妆容之美。
有读者发现,王菲的晒伤妆,其实在古代的妆容里面是可以找到源头的。
关于生活妆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古籍,《楚辞》的《大招》中写道:“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眉目媔只。”
受制于当时观念和制作工艺的局限,彩妆还不是特别流行。不管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的庄姜,还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青春美少女,《诗经》中的美人都是一派素面朝天的形象。
中国的彩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李芽说,“可能要把这个功劳归功于秦始皇,我们把秦始皇称之为中国彩妆的推动者。”
《史记》记载,秦始皇后宫佳丽无数,子女有二十多个。在秦朝的典籍当中,凡是提到彩妆,基本都跟秦始皇有关。像《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每攻打下一个诸侯国,就让人用图纸把这个都城描绘下来,到咸阳照着都城图纸一模一样盖一座,同时把从诸侯国掠夺来的美女,填置其间。
所以秦朝后宫的美女,来自各个诸侯国,风格各异。在秦始皇宫廷中美女的妆容,相对于先秦时期浓艳很多。
汉代是中国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形成了素雅、干净、简约的风格,这与当时社会的思想流派有关。
西汉初年,追求休养生息的道家的黄老之学盛行,追求“清水出芙蓉”式的天然之美。
后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统治思想。儒家追求克制化的修饰,认为妆容要与修身养性结合,至善才至美。
同时,汉儒确立了女性对于男性绝对的依附地位,使得女性妆容走向了谦卑与娇柔。当时流行的“折腰步”,弓着腰走路,给人病殃殃的感觉,与当时女性以弱为美的思想观念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彩妆的大爆发时代。这个时期文化大融合,大量的胡人、佛教、西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妆容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征。
晋惠帝时期的晕红妆,载入史册的徐妃半面妆,受胡风影响的连头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妆容。寿阳公主出嫁时画的是“八字宫眉捧额黄”,眉型呈八字,额头上画有黄色妆粉,这与佛教东传、佛陀面色金黄有关。
现存描绘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生活的画中,侍女脸上有一朵梅花,称之为梅花妆,自魏晋出现,一直流行至唐、宋、元。
妆容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李芽表示,唐朝尤其是武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女性自信的顶峰,也是中国妆容华丽浓艳的顶峰。
中国古代重眉妆不重眼妆,眉型变化特别丰富,尤其是唐代,有数十种、上百种眉型,每个人的眉型不太一样。贵妃时代的女孩流行穿男装,并不是为了掩盖女性身份,而是一种时尚风潮,保留了女性的妆容和发型。
中唐时期又不一样,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写道“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当时流行的是一种丧妆。晚唐敦煌地区,尤其是归义军政权的建立,家眷中又流行繁缛的妆容。
李芽总结:“经过了魏晋时期爆发式发展,再到唐代的高峰,最后到了晚唐,已经是浓艳繁缛到过犹不及的状态了。”
进入宋代,妆容回归素朴浅淡,并一直延续至清代。晚清时期,国门渐开,服饰、发型和妆容开始逐渐西化。
李芽以一张溥仪和婉容的照片为例,婉容一改中国古代女性樱桃小口妆,描画大红唇,烫了卷发,穿着收腰的旗袍。“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妆容不断开始走向全球化,走向现代化。”
妆容研究是一个冷僻的学术领域。李芽说,研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缺乏第一手文物资料,她和同仁一直处在“只知其名,不见其形”的研究处境,只好就着文字,尽可能利用现代方法复原当年的面貌。
李芽谈到,妆容研究给予她最大的馈赠就是对中国文化之美的自信。
她认识到中国妆容和西方的巨大差别。比如,中国古代重眉妆不重眼妆,对眼睛的描摹重在眼神,而非外在的眼形。再比如,西方喜爱厚妆,中国则偏爱素雅的淡妆,这与中国古代化妆品的配方关联密切。
在她看来,“在中国的传统审美中,妆容之美不在遮住自己的瑕疵,而在生发自然,以真质素朴为上。这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基调,并且绝不应当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