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唯二女儿、窦靖童妹妹……窦佳嫄可能是很多人打开《明日创作计划》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否喜欢她的风格,看过她的表演,人们至少可以相信,这个带着层层标签而来的19岁女孩,自有一份酷劲儿,热爱,认真,不是想当然地玩票。
然而,当五条人仁科、茂涛不约而同地表示给分是因为“她爸是窦唯”,对于明星子女的讨论又出现了:喜欢窦佳嫄的人,说她是家学渊源天赋使然;不喜欢的,吐槽父辈光环失灵,不必强捧;还有更多人感慨,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窦佳嫄比同龄人享受了更多的关注,自然也要接受更苛刻的检视。
这些熟悉的论调,真实又残忍。真实是因为回看过去三十年的演艺圈,你能轻易举出许许多多在这类争议中成长的“天之骄子”,几乎无一例外,他们在事业起步之初都曾面对同样的舆论风波;残忍,则是因为这类讨论看似理性,实则粗暴,它们过于简单地将许多不同的人生归纳在了一起。明明,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各自的唏嘘感慨、喜怒哀乐。
就好比前段时间,人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郑欣宜,一为她越来越被认可的好歌喉,二为传说中沈殿霞留下的、直到35岁才能领取的6000万元遗产。甚至有人说,沈殿霞与郑欣宜,可能是父母为子女谋划深远的最好案例。
郑欣宜当然是幸运的。相较于更多寂寂无名的“某某之子”“某某之女”,她很早就拥有了强势的曝光,还在一次次闯入事业的死胡同之后,屡屡获得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但退一步想,每一个重来的机会背后,都有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不是生在这样的家庭,她或许压根不用经历这一切——不用走进演艺圈,不用整个青春期都被打上“强推之耻”烙印,也不用一再困于减肥失败的恶性循环,反复陷于汹涌的舆论无法自拔。
可惜,没有如果,选择了演艺圈,就是选择了无论何时都要打落牙齿吞咽痛苦,昂首挺胸重新面对。今天之所以有越来越多人欣赏郑欣宜,恐怕也是因为她这份与自我和解后的从容。既然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光环,不如就迎着风浪自在地走下去,像母亲所教导的那样,“做人要有头有尾,讲得出就要做得到”。
相比“80后”的郑欣宜,“00后”的窦佳嫄可能更早地实现了闯入演艺圈的逻辑自洽。她在《明日创作计划》里填写的参加理由是“提高露出度,争取更多工作机会,挣钱养家”。我想,这就是属于更年轻一代的从容和淡定:我有一个了不起的爸爸,那又如何?我想要有更多的机会,赚更多的钱,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