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标题为“北京是你忘不掉的前任,上海是你想结婚的现任”的帖子内容在京沪两地读者中引起热议。文中引用大量网友观点对京沪两地的城市文化、社交方式、音乐风格、着装打扮等做了大量生动有趣的观点分享。晨报记者就此与知名专栏作家何菲女士进行了一番对话。
晨报:上海是你生活的城市,北京也是你经常去的城市,站在一个写作者的中立角度,你的双城体验是什么?
何菲:我去北京开会、采访、采风及各种交流活动时比较多。记得我小时候,我姨妈一家人生活在北京,后来他们在80年代中期去了香港,所以我从小去北京的次数真的不少,总体感觉:北京适合男人,上海适合女人。
北京的地气比较厚重,它有一种独有的气息,是上海绝对没有的,应该是源于古老皇城脚下的地气吧。想要在某些领域发展的人去北京可以获得更高的起点、更多的资源,也会有更多的机遇,更开阔的眼界;上海确实是适合生活,它是比较“人本位”的,大家都相对比较平等,东西也好吃,城市软硬件都非常精致,适宜人居。相对来说,北京是热气腾腾的城市,上海外表看似高冷,但接触久了,你会觉得它其实是外冷内热的。
晨报:对新世相刊发的这篇 “北京是你忘不掉的前任,上海是你想结婚的现任”,有读者认为这篇文章标题似乎不太对,作为专栏作家,你怎么看?你给这篇文章会打几分?
何菲:这篇文章匆匆浏览过后,有一些描述还是比较生动形象的,当然作者可能是以一个北京人或北方人的视角来做分析,如果换做一个上海人或南方人,可能又会有新的一种看法。南北差异、双城差异就在于此。
其实无论男女,前任肯定是比较难忘的;对于北方人或北京人来说,上海也可以是个让人忘不了的前任。角度不同,白米饭和白月光也能互换。
晨报:让我们来讲讲穿搭问题,文中提到“上海(女性)不做美甲像裸奔”“北京(女性)一周一套衣服,上海(女性)一天一套衣服。”“北京(女性)一般不穿高跟鞋,上海(女性)每天都穿高跟鞋”,这种比较是不是太绝对化了?你接触到的上海女性和北京女性是这样子的吗?
何菲:这篇文章里有些观点还是过于绝对化了。比如说“不做美甲像裸奔”,我本人就是不做美甲的,因为我平时要写东西,做了美甲手指敲击键盘会有些不方便。但是,我会定期去做手部护理,去角质、抛光、修剪造型、手膜、营养指甲。至于高跟鞋问题。上海女性现在也越来越追求舒适,在商务和正式场合,还有对自己有比较有意义的约会时,她们基本以高跟鞋示人,其余场合则更多元化。而在北京,在商务场合以及像国贸CBD这种高档写字楼云集的地方,高跟鞋属于职业女性的标配。类似于制服的一部分。就马路上行走的人的精致程度来看,从衣着和妆容来说,上海还是以细节和雅致取胜,这与当地人文气候、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有关联的。
晨报:关于素颜问题,文中提到“在上海(女性)不敢素颜出门,但在北京国贸都有不化妆的(女性)。”“上海写字楼下的人:今天穿得不配走进这个园区。”“北京写字楼下的人:我就是来赚钱的,别的不 care。”在你看来,北京的上班族真的如文中所言,不注重上班妆容吗?
何菲:上海大多数职场女性上班都会化妆,当然未必是化全妆。我自己有时就不画眉毛,但口红一定会涂,底妆也会使用,还有香水。上海女性的职业妆普遍不很浓,呈现精神面貌即可,比较淡雅从容,有妆似无妆,也是对他人的礼貌和尊重。而在北京,在地铁,超市,马路上,我确实是看到过不化妆的女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北京人一旦化妆,妆感是比较明显的。
晨报:关于男生精致问题,文中提到“北京能一眼分辨直男。上海很难。上海直男穿得也很好看。”作为女性作家,你对直男的理解是什么?这里对上海和北京直男的比较是不是过于夸张了?
何菲:关于直男,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自己未必一下子能说出直男是什么,但是我肯定知道哪些人不是直男——那些比较能够体察周边,关怀女性,比较体贴大度,知情识趣、高情商的男士,应该不属于直男。在我看来,直男不管在情感、交往还是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是相对粗放的,其实就是“大猪蹄子”(形容直男不解风情)。而直男欣赏的女性比较模式化,网红脸,傻白甜,他们难以体会含蓄婉转的情调与况味。当然这是我个人对直男的理解。
晨报:你觉得直男能用肉眼识别吗?
何菲:直男确实是不太讲究衣着打扮的人群。文中谈到“上海直男穿得也很好看。”在上海,男性的衣着打扮考究其实是一种文化自觉,出门参加活动,必须是穿长裤和有领子的衣服,如果是配皮鞋的话,就穿深色袜子,而不会穿浅色袜子,在某些场合这是最起码的标配。我父亲七十多岁了,出门倒个垃圾,也必须穿正式的长裤。在北京,可能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过上海这种条条框框并不是刻意的,它真的是出自于一种文化自觉。
当然,肉眼看上去比较粗糙的人也未必真的就是内在粗糙,外表还算讲究的人内在也未必细致,但是,内在细致的人确实在外表上不太可能有很粗糙的呈现。
晨报:关于两地的音乐文化,文中提到“上海是爵士乐。北京是摇滚和民谣。”作为职业音乐编辑,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何菲:关于两地的音乐文化,北京确实是摇滚和民谣的聚集地,一过长江往北,听民谣的人就多了。音乐文化其实也是典型的都市文化,上海的音乐文化比较多元。不仅听爵士乐,还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新世纪音乐、乡村音乐、蓝调、嘻哈……上海人爱听各种风格的音乐,在民国时期就有时代曲,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就在上海。上海也拥有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理的,向世界展现中国音乐产业的未来发展和方向。
北京有不少小资情调的地方也会有爵士乐表演,去年在北京时,朋友就带我去过一家,在一座欧式小洋房里,需要提前很多天预定,不过在我看来也不是很惊艳。可能对于北京来说,表演爵士乐确实不像上海那么普遍,它代表了一种摩登,一种儒雅,一种都市感,在上海俯仰皆是,在北京却是需要一番寻找的。
晨报:关于两地的城市文化,文中提到“上海:文艺、小资、新潮。北京:局气、幽默、难忘。”难道北京就没有“文艺、小资、新潮”的去处吗?
何菲:提到上海的这几句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关于北京的这段描述有点抽象,什么叫难忘?每个人难忘的敏感点不同,上海也有很多让人刻骨难忘的气息。
北京“文艺小资新潮”的地方也很多,市中心胡同里就有很多,还有国贸、海淀那一带。国贸80层有可以俯瞰北京最佳夜景的酒吧“云·酷( Atmosphere)”,我觉得就是比较小资的一个去处。当然,类似这种环境氛围的地方在上海是很多的,你在上海中心、金茂大厦、丽思卡尔顿、半岛酒店,在那些五星级酒店的行政酒廊,这种情调比比皆是。
北京的文艺小资,主要在于有来历、有故事、有历史,比如说在一些名人故居、王府和胡同里面的会所和餐厅,其奢华和小资程度是上海所没有的气质。就普通场所的整体气质来说,上海的小资程度比较高,因为都市感强,而北京的文艺程度比较高,因为底蕴深厚。
晨报:文中提到上海的职场文化,“上海可以散一天的步。”“老板会给情绪不好的员工放假,可能也是上海独有。”“在北京我可以和朋友半夜在马路牙子上吃卤煮喝啤酒。在上海很难想象这么做”。你一直从事职场写作,事实果是如此吗?
何菲:关于职场文化,上海是中国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有大量的白领人群。老板会给情绪不好的员工放一天假,在上海的确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以创意为主的文化传媒行业,老板通常会比较人性化,采取弹性的工作方式,让员工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和潜能,不会简单粗放的一刀切。
上海老板以人为本,上海员工也很拎得清,低调、实干、有分寸,值得信任与托付。老板周末很少会去打扰员工,大家在这方面还是泾渭分明的。
“在北京我可以和朋友半夜在马路牙子上吃卤煮喝啤酒”,确实有时是会看得到,但我自己没有经历过。在北京,别人对你情谊深厚,有时反映在让你到他家去吃饭,他亲自动手下厨做给你吃,可能吃点家常菜,喝点小酒,比较随意。而在我们这一代上海人中,确实很少会邀请或受邀去别人家中吃饭,即便是最好的朋友。当然,比较要好的朋友之间,大家可能会找一个自带厨房的包房,各自露一手,做个拿手菜。
晨报:讲到两地的社交文化, 文中提到“服务员上菜。北京:宝贝儿,这是你的岐山臊子酸汤面。上海:小姐,你好,这是你的餐。” “北京喝酒就是瞎说,上海喝酒要一直紧绷着social。”你平时应该有一些社交应酬和酒局,事实果是如此吗?
何菲:从社交和应酬的角度来说,文中认为“北京喝酒就是瞎说”,这点我是不能够苟同的。北京饭局有事局也有闲局。对于事局来说,对于主题,邀请的人物,座次,聊事的顺序,敬酒的方式和分量等等,这都是有讲究和套路的。在这方面,上海的饭局相对来说稍微轻松些,但也有一定的规则,但不像北京的繁文缛节那么多,江湖那么深。
上海的饭局上,不太会强迫女士喝酒,而在北京,除非是特别公务性质的饭局,通常情况下,男士们尽管说“女士随意”,但最终还是会以各种话术劝女士喝酒。
晨报:文中提到“在北京我叫噜噜,在上海我叫Lily。”如此看来,似乎上海对女性来说是非常nice的一座城市。
何菲:我举个很小的例子,上海公司的普通女员工和公司男高管一起坐电梯的话,男高管也通常会让女士先进电梯;出电梯时,他还会用手扶电梯门让女士先出去,这种做法与他的职位高低无关,而是绅士风度已成为自然。是他骨子里自带的基因,而不是刻意。而在北方,大男子主义还是比较强烈的。
生活在上海,女性的感觉会非常好,上海给各个阶层的女性都有一种很文明、得体、适宜的生活氛围;而作为在仕途上有抱负和追求的男性,如果不很讲究生活的话,则更合适生活在北京。即使北京最普通的草根,谈吐也是有一定见解的。
晨报:能否聊聊你印象中的北京男人?
何菲:我接触过一些在北京的男士,有央企的,有从事金融、传媒、文化、政府工作的,他们的都市文明程度都比较高,见多识广,儒雅幽默,当然也有一定的帝都式套路。但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与留在北京的那些人还是有不少差别,土生土长的北京男人风雅、文艺、大气、自矜,自带主角光芒。
晨报:有读者认为,这篇文章网友的评论写得比内容更精彩,我摘录了部分:“上海是都市感,北京是烟火气”“北京是爱人,上海是情人”“我喜欢北京的大气,热情,随意。也喜欢上海的精致,街道和自我,还喜欢广州的饮食、生活和语言。不知今生会不会再换一次城市。”你怎么看这些网友的评论?
何菲:确实,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国内一线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独特的气质。广州也有它特别独有的氛围。广州人不在意打扮,比北京人更不在意,可能一位土里土气的中老年妇女,胳膊底下夹着一张报纸,里面随意卷着的钞票就可以买一辆好车(当然现在没人拿那么多现金出门了)。这个与他们的财富观念有关吧。广州人并不在乎外表的呈现,反而觉得吃到肚子里更实在。而上海受欧陆文化和江南文化这两种文化影响比较深,讲究外表,讲究个人隐私,讲究距离感,这是一种由历史和文化形成的共性的东西。
对我个人来说,总体感受是“北京外热内冷”,真正融入到北京人的内在其实并不容易。而上海其实是“外冷内热”,只要懂得上海的分寸,表达,规则,路数,懂得这座城市的文化函数的话,在上海还是比较游刃有余的。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文明,雅致,规范,理性,开放性非常强,海纳百川,大气谦和。上海排斥的是不懂规则路数、随意横冲直撞、任性僭越而不自知的比较落后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晨报:作为文学工作者,关于京沪两地差别,文化是不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何菲:北京其实非常值得迷恋,尤其是深秋的北京,它的迷人之处不仅在于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内在的气息。因为从事文化工作,我对北京的体会更加深切,它的确会让人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它还保留了皇城根下的某种乡土性,有历史的荣耀和积淀;而上海,是一座按照国际化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它非常自然地跟国际接轨,是中国现代化的一种象征。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文化、生活方式,我觉得各有所长,各有各美。我本人非常喜欢北京,如果对北京文化有一定理解的话,你就会觉得北京所有这些气质的形成都是理所应当。
在北京我最喜欢故宫、长安街、天安门广场、后海、恭王府那一带,这是北京所独有的厚重和地气无形,那种大气磅礴是上海所没有的。都市感的东西在上海看多了,所以也不觉得朝阳国贸使馆区有多繁华。当然,上海特有的海派调性,那种洋气,考究,细致,灵动,那种有氛围之美的老洋房和法国梧桐,也是在北京感受不到的。
就城市特性而言,我个人觉得北京是干燥而感性的,上海是湿润而理性的。
何菲,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擅以凝练流丽的笔触写城市文化、两性情感、行旅美食等。代表作《上海情丝》《上海熟女》《上海蓝颜》《酸男辣女》《快乐离婚》《暗燃的可能性》等十本,多次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作品多次获奖、被广泛转载并收录进各类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