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能给予每天半小时的幸福就已经很成功了”,复旦网红教授沈奕斐为观众解码伯格曼经典《婚姻情境》 - 周到

“婚姻能给予每天半小时的幸福就已经很成功了”,复旦网红教授沈奕斐为观众解码伯格曼经典《婚姻情境》


作者:邱俪华
编辑:邱俪华
时间:2021-10-27 13:41

瑞典国宝级现代电影“教父”伯格曼经典作品《婚姻情境》,由“鼓楼西戏剧” 演绎后,将于明天起(10月27日)到30日在中国大戏院上演。

该作品直指婚姻中的“亲密关系”,通过展示剧中人约翰和玛丽安的夫妻日常生活“情境”,来让观众思考“为什么婚姻这么难”。

演出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联动鼓楼西戏剧《婚姻情境》,用讲座的方式和观众一起,用更宏观的视角与方法解开“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密码。

可以不结婚,但不能没有“亲密关系”


对于现代人来说,婚姻并不是生存的必须,有些人甚至号称“一时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亲密关系”?

对此,沈奕斐认为,就算时代发展至今,结婚虽然不是必须,但“亲密关系”依然是必须的。

为什么还要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往后推50年,你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在农业社会你要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团体,不结婚是不可行的。

我们今天的结婚不是必须的,但是,在我们社会研究发现,其实在今天亲密关系依然是重要的,不是不重要的。

经济学上有一个“幸福拐点”说法,说一个国家人均 GDP 达到 8000 美元之后,人们幸福感就不会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正比提升。延展开来说,就是人们在这个拐点之后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反而会追求一些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当人们不断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亲密关系’往往能给出答案。你跟他人的连接会使你增加幸福感。所以,你会发现,虽然有很多年轻人嘴上说‘不婚不育保平安’,但磕CP却磕得很欢。他们自己可以不恋爱,但是磕的CP得在一起,这就是内心渴望亲密关系的表现。”

“亲密关系”变得困难是因为我们越来越理性

尽管“亲密关系”重要,但在当下生活中,要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似乎越来越难。这在沈奕斐看来是因为当代社会对于感性的“容忍度”越来越少。

亲密关系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比如拿爱情举例,这个感情的发生不是你能用理性控制的。而且你喜欢一个人,不是说理性上判断对方拥有什么“条件”,而是你跟他在一起就莫名其妙觉得好,所以,爱情是一种感性的力量。

而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能够去容忍“感性”的逻辑体系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面对自然界,觉得只能求各种上天(神),因为对自然未知、感到不可控,所以当我们掌握理性的时候就特别高兴。

尤其发展到当代,这个逻辑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所谓现代化的发展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就叫“理性的启蒙”。

人变得越来越理性,而在今天你会发现,理性越来越被商业化的逻辑去替代。

一个“理性”的人,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成本是什么,可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当你完全都追求理性的逻辑体系的时候,我们刚刚讲的第一点,“你的意义”就有问题了。

我说的这个“意义”,是不能完全用理性去衡量,人类的感情里有很多无法用理性衡量的价值。

比如一个妈妈在救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她不会先去思考自己这样做有没有危险,会不会成功。而这种“奋不顾身”往往最让我们感动,也往往是我们所追问的“意义”所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等故事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缘于此。

《婚姻情境》让我们直视生活本身

了解它的重要性、建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都不容易,因此,沈奕斐也建议大家来看看《婚姻情境》,因为这部作品直面了很多当代人关心和感到困惑的情感问题。

“《婚姻情境》太过真实,它让我们去直视生活本身。”

沈奕斐举例,对于一些伴侣来说,一开始最吸引他们的品质,往往却成为最令他们讨厌的缺点。在《婚姻情境》中,主人公约翰和玛丽安也是如此。约翰回忆起年轻时的两人,那时玛丽安充满幻想,“鬼灵精,坏脾气”,可如今他又觉得她“无理取闹”;而对玛丽安来说,年轻时的约翰顽皮且不拘一格,会“以逗爸妈生气为乐”,可如今她觉得他“愚蠢、自大、笨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

“爱情为什么那么难,因为你在用完全相反的两个逻辑体系寻找爱情。刚开始喜欢他的‘秒回’,但是在一起又嫌弃他没有上进心。”

沈奕斐认为,在爱情婚姻中,浪漫激情往往很难稳定长久,感性与理性的需求很难相互契合。

“世界越来越理性,世人把对感性生活的所有想象都附加在爱情和婚姻上,实际上婚姻和爱情承载不了这么重的意义。”

因此,沈奕斐认为,“婚姻能给予每天半小时的幸福就已经很成功了。”


图片来源:主办方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