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台磁共振拥有智能和自主的意志?这一畅想已照进现实,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心中“高冷”的医疗设备,正演进为拟人化的“智慧生命体”,以拟人化的主动思考感知生命,高效精准匹配扫描需求;主动关怀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扫描体验,甚至主动进化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由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个磁共振“类脑”平台uAIFI Technology首度揭开神秘面纱,覆盖临床普适、全身科研、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近20款磁共振产品与技术整装亮相。
长期以来,磁共振应用中始终存在多重痛点,包括扫描过程中噪音大、扫描慢、操作复杂、阅片难度大、伪影来源多等。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作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共同驱动的磁共振智能“类脑”中控平台,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来模拟大脑神经元,彻底打破磁共振传统硬软件系统孤岛,平台中包含15项以AI赋能的核心技术,覆盖磁共振扫描前、扫描中、扫描后全流程,实现全场景赋能磁共振扫描,逐一突破现有痛点。
磁共振扫描往往长达数十分钟,且扫描过程中噪声大,患者等待时间长,扫描体验不佳。uAIFI Technology“类脑”平台中的QScan技术实现了全时段、全序列、全部位“静音”成像,最大降低了97%噪声声压,优化患者的扫描体验;平台中的ACS技术,则实现了扫描速度飞跃式提升,将全身各个部位的扫描时间从以往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缩短至100秒内,平均节省80%扫描时间,这也是全球首个获得FDA认证的人工智能磁共振加速技术。
“uAIFI搭载的百秒成像技术,使心脏磁共振扫描更易临床化,大幅提升了心脏成像成功率与效率,推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在心脏临床的应用迈向全新发展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主任夏黎明表示。
不仅如此,uAIFI Technology“类脑”平台也极大提升了放射科医生与技师的诊断效率。技师在日常操作磁共振设备过程中,步骤繁琐,接近30%的时间被用于定位摆位。
uVision技术,首次将天眼技术应用于磁共振扫描,技师在扫描时一个手势就可以完成升床、摆位等传统至少6次按键的工作任务,只需0.5 秒操作时间,大幅加速扫描前操作流程,减少患者在扫描时的等待时间。在医生诊断环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斑块、智能脑分析、智能裁剪等高级应用的赋能,也极大提升了医生的诊断效率。
“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研发耗时4年,通过赋能磁共振扫描全流程,覆盖了多样临床场景,未来我们希望与全球的影像人一起,在技术开发、科研合作、临床转化、产业转化共创硕果,重塑磁共振行业未来!” 李国斌表示。
此次发布会,基于uAIFI Technology磁共振“类脑”平台,联影超高端磁共振家族全新亮相,包括高端科研型3.0T磁共振uMR 8系多款产品,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uMR OMEGA,“准3.0T”1.5T磁共振uMR 6系多款产品,助力开展转化医学攻关,推动心脑血管、老年医学、脑科学研究等前瞻领域的原创性研究与成果转化,全面覆盖全身临床疾病的精确诊断。
同时,联影携手全球顶级医疗机构共建世界级转化医学创新平台,推出超高场强转化医学双子星“14.4T”——全球首款人体全身5.0T磁共振uMR Jupiter、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临床前)磁共振“活体显微镜”uMR 9.4T,推动疾病机理机制研究、实现创新引领。
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临床前)磁共振“活体显微镜” uMR 9.4T成功解决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卡脖子”技术问题,多项参数冲破“天花板”,无缝衔接临床的临床前研究系统,以超高场强精准高清呈现组织结构与功能信息,为转化医学提供强大科研平台。
目前,uMR Jupiter已经进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uMR 9.4T已经进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未来联影集团将与各医院一同开展该项目的科研与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从生命科学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途径。
“自磁共振设备发明几十年来,磁共振的创新演进一直是一场以硬件系统不断升级为核心、以序列、应用的不断拓展为侧翼的渐进式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应用场景,除了不断向‘类脑’进化,磁共振的未来还将有哪些严谨且大胆的想象?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和现场多位大咖展开对话畅想磁共振未来。
“磁共振的未来有三大创新:从0到1颠覆式创新,比如常温超导磁体;从1到9的延展式创新:比如心脏多任务快速成像;以及幻想式的大胆创新,彻底打破边界:比如将梯度与主磁场场强根据临床场景需要自由切换可调,适应多维的临床科研需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苏表示。
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王梅云则表示:
“未来路在何方?我认为放射科医生不仅要做精准诊断,更应参与推动无创治疗,其中多模态融合至关重要,通过多模态设备配合,多模态的平台管理(超声、放射、核医学)在诊疗一体化领域做出更大贡献。”
要实现这些大胆的想象,各位专家也达成了共识:磁共振的发展离不开源头性创新、多学科创新联动和产学研医协同融合。
“开拓磁共振的未来之路,必须推动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严福华说,“基于医工融合的交叉创新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真正的源头循环创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