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啥欢喜吃菜馒头?老字号点心传承人笑答,阿拉此地每天至少卖出八千只! - 周到

上海人为啥欢喜吃菜馒头?老字号点心传承人笑答,阿拉此地每天至少卖出八千只!


作者:严山山
编辑:严山山
时间:2021-11-01 11:59

菜馒头到底有啥好吃?

上海人为何欢喜吃菜馒头?

啥人能做出好吃个菜馒头?

上海人吃个菜馒头是哪能来个?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就此话题展开了一番寻访,并邀请了多位文化界人士和市民代表进行讨论。


上海人为何欢喜吃菜馒头?(视频节目)

上海人吃的菜馒头源自扬州

最近,国家级烹饪大师李兴福的《百味川扬菜》一书举行首发式,这本书凝结了李兴福大师执业以来六十余年的经验与匠心,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沪上美食家西坡和知名上海作家沈嘉禄分别作序。

《百味川扬菜》(李兴福 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记者发现,在书中,除介绍了一百二十余款何派川扬菜的烹饪方法外,还首次对外披露了香菇素菜包的制作方法和其历史渊源。

香菇素菜包是百年老字号扬州富春茶社的淮扬名点,与三丁包、水晶包一起,成为该茶社的“三大包子”。香菇素菜包传入上海后,即被认同,以其外观色泽洁白、口感松软、馅心碧绿油润、咸鲜微甘等特色,深受上海食客喜爱。

《百味川扬菜》一书中透露香菇素菜包的操作步骤

据出版社介绍,这段香菇素菜包的制作操作步骤是李兴福大师邀请其他同仁写的。上海人一般把香菇素菜包称作为菜馒头,如此说来,上海人老欢喜吃的菜馒头最早应该是由扬州的点心师傅引进的。

金牌素菜包原来是这样制作的

为了求证这一观点,记者来到了位于江宁路的绿杨邨酒家。据说,这里市民常年排队购买它家的金牌香菇素菜包,而且有些市民朋友一买就是几十只。据记者观察,其实绿杨邨还有肉馒头、三丁馒头、花卷等多个品种供应,不过大多数市民朋友仍然钟情于购买菜馒头回家,可见,菜馒头仍然是大多数上海人心中的王牌选择。

上海市民早上7点半就在杨邨酒家门口排队(2021年7月拍摄,资料图)

市民刘阿姨告诉记者,她当天买了40只菜馒头,全部准备用来送朋友,每家送20只菜馒头。当记者问“为什么不给自己再多留一些”时,刘阿姨笑道,“因为我年纪大,实在拎不动了。”

卓文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菜馒头好吃的核心秘密在于馅料,绿杨邨的菜馒头可以做到带回家回炉蒸也不发黄。作为非常痴迷于馒头的美食人士,记者一直想了解绿杨邨制作菜馒头馅料的秘诀。巧的是,记者在店内遇到了绿杨邨酒家第三代点心传承人、中国著名烹饪大师卓文光。她告诉记者:

要买当季的青菜,洗净、去头,就是青菜前面的根一定要去掉;再是洗干净以后在开水里面烫,要把它烫到正好熟,但不能熟透,也不能不熟;再用冷水过滤,过滤三遍以后再切,一定要冷透以后再切碎。切碎以后再往里面放香菇、木耳、笋丁、口蘑,在油里煸透了再放在菜馅里面。然后放油、糖一起(搅拌),就是正常的(调料)。我们其实不加任何的别的添加剂,正常的调料就是油、糖、盐,就这三个调料。

当记者问到绿杨邨菜馒头的制作工艺当中有没有什么秘方时,卓文光笑着回答道:

秘方肯定有的,我相信每家人家都有它独特的制作过程,在( 制作)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是精益求精的。

卓文光在点心间制作菜馒头(种楠 拍摄)

卓文光制作的迷你小菜包(资料图)

谈到菜馒头受欢迎程度,卓文光告诉记者:

现在每天卖出去八千多个菜包,四千多个肉包。我们都是当天做的菜包,都是手工现做现卖的,不会出现放了很久的包子拿出去卖,都是保持最新鲜的状态送到客人的手里。

上海市民在绿杨邨购买菜馒头

在记者看来,“网红菜馒头”的背后其实蕴含着老字号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精神。卓文光熟悉绿杨邨历史和“维扬细点”与众不同的加工技艺,她以女性的细腻,在点心文化演绎上有着炉火纯青的技艺和独创精神,先后创下了中国多项点心大奖和国家级(餐饮)创新发明项目。在2000年,金牌香菇素菜包荣获中国名点推展品种。作为市人大代表,卓文光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她在平时的人大代表活动当中,会将绿杨邨的菜馒头带给静安区的白领青年品尝,在分享老字号美味的同时,传递美食文化。

上海人为啥欢喜吃菜馒头?文化人和市民代表有话讲

知名上海作家沈嘉禄表示:

上海人喜欢吃菜馒头,我认为原因很简单,主要还是因为好吃。大家现在吃腻了肉馒头,换换口味吧,而且喜欢菜馒头胜过菜肉馒头。我个人认为,申宴、绿杨邨、松月楼三家菜馒头最好吃。

记者从绿杨邨购买的菜馒头

在资深媒体人、美食考据家、新民周刊主笔姜浩峰看来:

著名美食作家唐鲁孙曾回忆老上海,做肉包子出名的有无名摊头,如爱文义路(今为南京西路)美琪大戏院转角,有一卖肉包摊。唐鲁孙说“既非小笼,又非汤包。比天津狗不理的包子大一号,面发得白而且松,绝不粘牙,纯粹肉馅,散而不滞,卤汁浓厚。”没想到多年以后,此地附近的绿杨邨酒家竟然以卖菜馒头而著称,而大肉包和菜馒头,都是上海人吃点心的一乐。

上海文化出版社资深编辑黄慧鸣认为:

绿叶菜本来就是江南特色,青菜不是叫“上海青”嘛,还有可能是调味咸中带甜,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吧。上海人家本身家里不会做馒头的。要吃嘛,只能去店里买。

上外青年教师、《食品与生活》专栏作者曹语庭认为:

首先,我觉得老字号的菜馒头一个选料有食品安全保证;其次,老字号根植于上海多年,口味上比较正宗,不会偏到外地做法(比如用粉丝当作馅料包在馒头里),咸甜比例比较对上海人的口味。我吃过王家沙和绿杨邨两家菜馒头,前者的馒头皮偏油;后者包得很精致,素菜碧绿生青,咸中带甜,总体口感还是不错的。

“玫瑰公主”在家自制的香菇豆干青菜馒头(资料图)

美食人士“玫瑰公主”告诉记者:

上海人欢喜吃老字号的菜馒头,无非是出于一种对品牌的记忆,也不排除“轧闹猛”的心态。我最早买绿杨邨包子还是店在南京西路石门路时,我记得1.20元一只。

回忆起小时候对菜馒头的记忆,“玫瑰公主”说:

菜有质感,碧绿生青,带有麻油的香味呢。馅子里面有黑木耳、豆干,菜不湿哒哒,不糊哒哒,却也不是很生扎的,反正,我吃菜包子肯定是在外婆念佛吃素的时候。


视频来源:陈燕菁拍摄剪辑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由陈燕菁提供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