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外来物种,它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呢?资料显示,这种植物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上海、南京等地,最初被种在花园里,后“逃跑”到野外成为恶性杂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2010年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辰山植物园工程师严靖介绍,“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名始见于陈封怀先生的《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1958)之中,1936年庐山植物园就已有引种栽培,徐炳声先生的《上海植物名录》(1959)首次报道该种在上海归化,直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扩散蔓延成恶性杂草。
它的繁殖力极强,每株独立植株一年可产生2万多粒种子,种子可借风传播扩散,通过强大的竞争力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同时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它不仅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还能入侵农田、菜地、果园,造成作物品质和产量的下降,甚至导致耕地荒废。有上海植物专家做过统计,几十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导致几十种乡土植物消亡。
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又被称为“霸王草”、“毒草”,所谓“黄花开处百花杀”。
多年来,上海也一直在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严加防控,曾经开展过多次大规模清剿一枝黄花的行动。去年,市绿化部门还发布过除治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通知。
曾经一次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整治是2006年前后。当时,由于市民投诉较多,相关部门就联合开展了一枝黄花的清剿行动。2007年9月至11月上旬,相关部门共接到反映一枝黄花相关情况的电话28个。2008年同期为24个。此后,随着相关部门、媒体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科普宣传的加大,市民也“见怪不怪”了。此外,城市建设过程中,荒地越来越少,闲置的时间越来越短,也让加拿大一枝黄花失去了生存空间。
经过一个时期的整治,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度仅在郊区个别空地零星存在。不过,去年,有专家反映,加拿大一枝黄花或在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地区卷土重来,建议牵头联合开展专项防除治理。为此,2020年12月24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除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联防联控,建立跨部门除治协作机制。同时,要综合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对其特征、危害和防除知识的科普,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共同防治。
今年,记者注意到,也有区绿化部门根据本区实际,于近日发布了加拿大一枝黄花除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科学防控。
搜索网络可以发现,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新闻报道集中出现在每年的11月。为什么呢?专家介绍,每年这个时候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盛花期,很容易发现它们,一眼望去一片黄花。但是,其种子又尚未成熟,所以是消灭它们的最佳时期。
多年来,科研人员研究过多种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方法。严靖介绍,从2018年开始至今,就有超过5个发明专利是针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的,包括采用艾草、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生物替代;利用动植物协同作用防治,比如白条银纹夜蛾幼虫;利用有机湿垃圾覆盖;利用生物堆肥制剂处理;研制新型割除切碎机具等等,但效果如何有待评价。
目前,最普遍、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还是手工连根挖除,再把植株集中焚烧销毁,阻断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子的成熟、散播,以消灭种源。待来年三四月,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幼苗期,可使用草甘磷系列除草剂喷除,同时辅以人工拔除的手段,避免它重新滋生。对于发生连片、地势平坦、地力较好的地块,可进行土地复垦,种植苗木或农作物。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不该“一棒打死”加拿大黄花,要辨证看待,“它们能在建筑工地、空地等恶劣环境中生长,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这些地方的水土,起到抑制尘土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短暂搁置的城市建筑空地,种植树木显然不切实际,因为还没等树苗长大成林,建筑工地可能就要动工。”
此外,专家还表示,虽然一枝黄花的生命力很强,号称能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任何一种植物都有它的生存环境。比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喜阳,在阴处几乎很少能存活。”
加拿大一枝黄花不仅出现在荒地,也出现在花市里,可能你还买过。它开着细小黄色花苞,活泼亮丽,在花市的名字叫“黄莺花”,又被称为“幸福草”、“麒麟草”。
严靖介绍,根据有关科研人员的研究,更严谨地来说,花市的“黄莺花”和荒地里的加拿大一枝黄是长得几乎一摸一样,它们都属于菊科一枝黄花属植物,该属约有100多个种,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少数种类产欧亚大陆。原产于北美洲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具有至少6个染色体数目的亚种或变种组成的多倍体复合体,也就是说,所谓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只是我们认为的一个种,而是由多个种或变种组成,它们之间差异极小,而且有过渡的形态特征,所以被视为一个复合群。
“黄莺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之间的关系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之后才解开谜底。这个谜底就是:市场上的“黄莺花”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粗糙一枝黄花,另一个就是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但无论哪种分类,它们都属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