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叫阿大的葱油饼,在这几年里面起起伏伏,牵动了不少上海市民的心。
据说,曾有人看中了阿大的手艺,表示要投资百万元给他开店,并付他三万元月工资,只求用“阿大葱油饼”这个名字开连锁;也有大型超市来找过他,表示可以做成真空包装……阿大都拒绝了,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只守着自己的那个葱油饼摊。
阿大真名其实叫吴根存,上海滩人人皆知的“阿大葱油饼”是由阿大一手创立的,而围绕他创立的“阿大葱油饼”品牌的江湖争夺战却一直在暗流涌动。
继本报前期报道之后,有业内人士提出,阿大自己注册的葱油饼名称其实并不叫“阿大葱油饼”,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记者调查发现,从2016年9月27日开始,就有多家公司和个人对“阿大葱油饼”商标名称提出申请,前后相差不过两天。那么,2016年9月27日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原来,当时“阿大葱油饼”因为长期无证经营而被有关部门叫停并引发社会关注,这也让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从中嗅到了此中巨大的商机。
上海慧元餐饮有限公司在2016年9月28日申请“阿大葱油饼”商标,并于2018年1月注册成功,商标有效期为10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慧元餐饮有限公司是在当时媒体报道过程中第一时间通过商标代理机构申请,可谓抢得先机。
后知后觉的阿大在2018年12月注册了小微企业,股东是他和儿子两人,从2018年12月28日到2019年1月11日先后两次申请“阿大葱油饼”的30、35和43分类,但一直未成功。2018年12月28日,申请注册人物图形商标,2019年12月申请成功;在2019年6月19日,申请注册“吴根存”和“阿驼”两个商标,到2020年1月和2月方才获得批复,此时距离上海慧元餐饮有限公司抢注成功已经过去整整2年。
阿大为何与“阿大葱油饼”商标无缘?草根美食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与保护?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第一时间邀请多位嘉宾分享他们的看法与见解。
方佳敏:博士、研究员、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先后担任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浙江省商标品牌专家顾问团特聘专家等。所带领的知识产权专业团队先后服务于中科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君实生物、风语筑、久立特材、德必文化等上市公司,以及近千家科创文创企业。
晨报:在你看来,一手创立了“阿大葱油饼”的阿大没申请注册成功“阿大葱油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方佳敏:中国商标法实行的一般原则是“先申请制”,也就是申请在先者将优先获得该商标的确权。从这个案例来看,“阿大葱油饼”的经营者很可能商标品牌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及时对自身的商标进行注册申请;此外,“阿大”两字属于常用汉字,商标文字构成“撞车”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晨报:作为品牌注册专家,“阿大葱油饼”这五个字当中,含金量最高的是那几个字?
方佳敏:肯定是“阿大”这两个字, “葱油饼”三个字在特定类别中,仅代表了所销售的产品名称,并没有显著性。
晨报:目前阿大申请成功的是“吴根存”“阿驼”商标名称以及一个图形商标,这几个商标对于阿大本人有意义吗?
方佳敏:可以是一种补救办法。但是,“吴根存”和“阿驼”这两个商标的知名度和指向性与“阿大葱油饼”比较起来,应该说弱很多。而商标的第一作用是区分商品来源,较低的知名度和指向性,并不能为“阿大葱油饼”的经营者带来理想的品牌作用;阿大申请的这个图形商标也比较形象的,但是图形的问题是不能呼叫,而且不排除很容易被其他人申请图形商标产生近似。
晨报:如果市面上有人打着“阿大葱油饼”旗号进行销售,那阿大如何维权呢?
方佳敏:理论上来说,目前阿大自己也没有商标确权,因此希望获得维权的难度较大。当然,可以考虑通过不正当竞争、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等来维权,但这类维权途径的成本和专业度,一般远高于商标维权本身。
晨报:阿大的葱油饼店现在的招牌写阿大葱油饼,这个可以吗?
方佳敏:最好看一下营业执照上的主体名称,如果是完整、合规使用的,风险还可控。如不是,则不排除面临商标侵权的纠纷风险。
晨报:在上海,像“阿大葱油饼”这样的个体经营者还有很多,对于他们而言,你有何建议?
方佳敏:首先,还是要努力争取自己的商标确权,申请人如果自身的专业度不高,建议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策划和实施;其次,要针对性地引入商标品牌保护和培育工作,持续积累有效商誉。
罗英,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长期关注上海民间美食。
晨报:人们最乐于给阿大贴上的标签是工匠精神,所以“阿大葱油饼”现在卖10元也就名正言顺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罗英:我个人不认同。“阿大葱油饼”涨价到10元,还是市场行为,供不应求,唯有涨价。10元一只葱油饼,阿大在葱油饼圈里“拜大王”了。“阿大葱油饼”涨价,也是阿大在寻求一种平衡,他的收益最大化与“阿大粉”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角力。我个人认为,10元一只的葱油饼,应该是葱油饼的“天花板”价了。
晨报:曾经有很多人找阿大要开连锁店,但被拒绝了,理由是“店一开多,每个人手势不一样,味道就不一样。”但我们也看到,其实市区也有很多葱油饼连锁店的,在你看来,阿大拒绝开连锁店的原因是什么?
罗英:我个人的观点,也许阿大不认可的。阿大是活在自己“葱油饼”世界里的,但年纪越大,越力不从心;另外,阿大有点喜欢“自娱自乐”,不愿意“众乐乐”,毕竟一旦开连锁店,繁杂、烦心的事就多了。阿大是小富即安,心态比较平和。
晨报:上海并不是没有从个体户做到知名连锁的食品品牌,我们看到,原来吴江路的小杨生煎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现在已经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生煎馒头连锁店之一,阿大做了三十几年,最近多次挂出暂停营业的“免战牌”,总有一天会退出江湖,在你看来,阿大后面应该怎么办?
罗英:阿大退出江湖,会带走“阿大葱油饼”的香味,哪怕再有“阿大葱油饼”,此“阿大”非彼“阿大”。阿大与阿大葱油饼是不可分割的。阿大的葱油饼终将成为这座城市的“草根”美食文化记忆。
丁迪蒙,沪语专家、上海大学语言学教授,对上海话和海派文化有一定研究。
一只叫阿大的葱油饼,在这十几年里面,总是弄得上海人牵肠挂肚的,开了关,关了开,葱油饼的飘香,勾出了一串串馋佬虫,馋唾水嗒嗒渧。吃勿到葱油饼就像肚皮里向有只饿煞鬼在叫,我要吃葱油饼呀,我要吃阿大的葱油饼。
这段话里牵出了一个字的沪语读音:大。在上海话里,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如普通话的“达”(Da),一个读如普通话的“独”(Du),什么时候读“达”,什么时候读“独”呢?是随意的还是有讲究的?上海话的语音有文、白两种读法。“文读”为读书音,比较接近通用语;白读为口语音,更多保留古音。比如“间”,g 是白读,“房间”用 g,j是文读。“时间”用 j。“交通”属文读,念 j,“交作业”为白读,念 g。“微笑”为文读,用 v;“微微小” 属白读,用 m。大,文读韵母是“a”,比如:大学,大专、大家、大自然、大人物。白读韵母是“u”。比如:老大个,大小人,大块头,大肚皮等。
那么,阿大葱油饼里的“大”字,应该读啥音呢?一般说来,人的名字里有“大”的,应该读a韵。比如:朱大增,李大弘,王大鸣。但以前上海有些人家孩子多,往往小名就直接叫阿大、阿二、阿三、阿四。这个时候的大,韵母就应该是口语音u。阿大葱油饼里的“大”,按照排行来读应该是u而不是a。
有人说,因为阿大驼背,而“驼”和“大”两字沪语同音,所以阿大注册商标最后用了这个“驼”字。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去问他本人了。
在完成与几位嘉宾的对话采访之后,晨报记者在11月16日前往阿大牌葱油饼店,遗憾的是,我们发现阿大牌葱油饼店又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了。“因家中有事,暂停营业一周,望广大顾客周知。”距离上次10月27日贴出暂停营业的告示不过短短的2周时间。而就在今年7月11日-8月31日期间,阿大牌葱油饼店也宣布暂停营业,时间长达50天,原因是天气炎热。
记者多方采访得知,阿大师傅最近手有不适,正在休养和调理之中。也希望阿大师傅能早日归来。
阿大师傅后面应该如何把他和葱油饼之间的草根美食故事继续演绎下去,也欢迎各位喜爱葱油饼的读者朋友留下你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