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花、土布、山歌……崇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聚会”,你都听说过吗? - 周到

灶花、土布、山歌……崇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聚会”,你都听说过吗?


作者:郁文艳
编辑:郁文艳
时间:2021-11-17 15:06:20

崇明灶花、崇明土布、崇明山歌……这些都是代表崇明特色文化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它们在第十六届崇明灶花艺术节开幕式上“聚会”,向观众展示了浓浓的崇明文化。


一早,包括崇明灶花非遗传承人黄汉生在内的10名灶花师傅就来到崇明灶花传承基地向化镇,开始在崇明土灶上创作,绘制灶花。向化镇长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享有“灶花之乡”的美誉。现年69岁的黄永生介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崇明灶花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创作者大多是泥瓦匠出身,“崇明农家的灶头上都要绘制灶花,通常泥瓦匠砌完灶头,就顺便充当起画师,早年没钱舍不得买毛笔、墨汁,就用山羊毛自己做毛笔,用锅灰做墨汁,图案也比较简单,花鸟鱼虫为主。”

黄永生介绍,随着时代变迁,灶花的图案也随之变化,反映时代特征。颜色也越来越丰富,因为现在用的是丙烯画材。

今天现场,灶花师傅们以“献礼建党百年”为主题的进行创作、比赛,虽然师傅们大多已年逾六旬,但经验丰富,个个信心十足,红船、井冈山、西柏坡、宝塔山……不一会工夫,一个个标志性场所、人物就在他们笔下栩栩如生诞生了,现场观众们交口称赞。

沈师傅是创作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80岁了,创作了崇明水仙、东滩湿地等特色花卉、景点,年年参加灶花艺术节,“我15岁就开始干泥瓦匠了,砌完墙就画画,也没有学过,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直干到70多岁才金盆洗手,画了60多年。”

除了老艺人们,向化中学的10名学生也来到现场创作灶花,以“花开中国梦”为主题,进行灶花作品创作并展览。国花牡丹、市花白玉兰,还有崇明水仙等在孩子们的笔下惟妙惟肖。

向化中学美术教师罗平芳介绍,崇明教育主管部门将崇明灶花非遗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向化中学专门编制了灶花的校本教材,学校专门有一面墙壁给学生创作灶花,开展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已经十多年。

除了灶花,崇明岛内外的文艺爱好者带来了崇明山歌、崇明韵白书等独特的非遗表演,现场展示了崇明土布、烙铁画、竹编、崇明水仙等非遗文化。

除了看的,崇明灶花艺术节还有吃的,最大的特色是养殖河豚鱼。随着一声发令声响,“鱼羊争鲜”厨艺争霸大赛开赛,大厨们展开了河豚鱼烹饪、崇明白山羊烹饪比赛。红烧河豚鱼、河豚鱼饺子、河豚鱼汤包,美食出锅后,品尝者们跃跃欲试,心里却有一丝害怕,河豚鱼养殖老板顾建培招呼大家,“没事,没事,我们是有国家资质的专业河豚鱼养殖企业。”据悉,顾建培的上海丰鱼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向化镇,是上海目前唯一合法人工养殖河豚鱼的渔源基地,养殖的河豚鱼品种为暗纹东方鲀。

崇明灶花艺术节由“赏灶花之绚”“展生活之美”“倡生态之尚”“品舌尖之味”“享文化之韵”五个部分组成,将持续到11月底结束。活动期间,市民可以观赏崇明土布作品、崇明米白酒、崇明糕等非遗制品及其制作工艺,品尝到养殖河豚、崇明白山羊等美食。

视频来源:郁文艳
图片来源:郁文艳 向化镇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