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的西方美术知识是从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中得来的,因为这个城市曾经有她自己的历史。”
一代艺术大师陈逸飞是怎样长成的?经过数年的策划,《青年陈逸飞:掷标枪的人》昨天在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以丰富的展品与详实的文献梳理了陈逸飞青年时期,即上世纪六十午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的艺术实践。
展览总策划、陈逸飞弟弟、著名艺术家陈逸鸣说,青年陈逸飞的艺术成就值得再次挖掘,而他走出的那条勇攀绘画表现力高峰的创作之路更值得讨论、研究。
据介绍,此次展览中,一些经多方征集而来的展品是首次面向公众。
包括早年学习期间的课堂作业、各类写生、创作原稿和草图,同时沉浸式地还原了青年陈逸飞的创作现场与生活环境,回顾了其在艺术发展断裂期中的选择与思考。
本次展览综合绘画原作、文献、实物、影像和新媒体技术,多维度、多层次地呈现了青年陈逸飞对艺术梦的炽热追求,展现了一代海派艺术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奋斗进取,睿智求真的精神风貌。
“掷标枪”是艺术史绕不开的母题。掷标枪者形象的中间状态阐明了那个在断裂与失衡中迸发力量,打破僵局的艺术家精神。
本次展览以《掷标枪的人》为副题,回顾陈逸飞在艺术发展断裂期中的选择与创造,及其为新中国美术掷出的前景。
“侬晓得伐,画家一双敏锐的眼睛,要靠长期严格的训练。有机会就多看,多临摹古希腊罗马和15世纪后的雕塑画册,那都是大师们的精品!”
汪铁在《亲历素描运动回忆》一文中这样记述陈逸飞对他的教导。
陈逸飞的艺术神话发源于西洋建筑和革命激情并立的上海外滩。
陈逸飞的风格源流多元而复杂。受苏派艺术洗礼前,传统艺术和古典艺术早已交杂进创作中。
旅欧艺术家输入的古典艺术知识与本土艺术家在革命时代积累的创作实践知识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里紧密结合了起来。
颜文樑的色彩学、张充仁的解剖学、哈定的水彩画、孟光的写生训练方法,还有吴大羽、周碧初、俞云阶、张隆基等名家全盘托出的课程不断滋养着他。
此外,苏联电影、杂志里的古典艺术画片也是一大知识源泉,更凭其勤勉性格被一一默写在案,成为后续创作的养料。
本次展览的第一章节,展现的正是陈逸飞最初的艺术训练,及其在新思想引领下开展的拿来主义式美术实践。
这些罕见材料也向观众展现了1949年后上海的美术教育模式。
在展览第二章节,重点呈现了陈逸飞的红色经典创作语言。
从《中国造》到《开路先锋》,再到后来的《红旗》、《黄河颂》与《占领总统府》等标杆式作品,他把从古典艺术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里拿来的形式语言与造型张力融进了红色题材中,为当时的美术创作注入新颖而有效的风格。
有别于刻画典型状态的流行做法,陈逸飞试图赋予作品以时空感,使富于力量的造型有节奏地涌现出来。
这种古典艺术式构图手法首先使《开路先锋》超越传统工农兵题材,进入历史画的叙事高度。而他对明暗、虚实、色相对比的关注、基于透视法的叙事手法更造就了一幅幅彰显时代巨变的宏伟画卷。
为清晰展现其叙事语言的发展脉络,还全方位展示他的重要手稿,勾勒出他在红色经典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是什么炼就了陈逸飞辉煌的艺术生命?在展览第三章节,从创作工具到学习笔记,从日记本到当时的重要刊物,展出的大量文献映射出其创作思想发展历程。
从中不难发现,他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实践及后来向时装、电影的转进皆孕育于青年时代的艺术经验。展览让人走近陈逸飞,看到他埋下新艺术种子的瞬间。
展览的压轴亮点,是一段失而复得的珍贵影像素材——陈逸飞为孟光的《素描教学电影》(1979年)所做的范画过程。
这段影像作为当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素描运动”的余韵,一度成为全国各地美术院校扬弃素描教学旧模式,复兴真实丰富的美术造型技法的一项重要工具。它曾滋养一代中国美术学子,却突然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这段珍贵视频文献在多方寻找与筹措下最终重见天日,并与陈逸飞示范的素描原作《女青年》同时呈现给观众。
在展览现场,还展出了陈逸飞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画外婆、母亲、弟弟、妹妹的一组素描作品,温馨感人。
在陈逸飞逝世10周年时,陈逸鸣与艺评家龚云表合著推出了《青年陈逸飞》一书。
陈逸鸣表示,“青春气质,不仅充溢着陈逸飞的青年时代,而且贯穿他的整个人生,他一生始终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和活力。重温陈逸飞的青年时代,不仅让我们再度感受一个当代伟大视觉艺术家的与众不同,而且要告诉当今的青年人,一个生在大时代的理想者,应该如何用自己的创造与追求,向世界奉献持久永恒的魅力。”
据悉,此次展览作为“海上风华·美术季”的重要项目之一,还将专设数场特别活动,带领观众走近陈逸飞。展览将举办至2022年2月20日。
《青年陈逸飞:掷标枪的人》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20日至2022年2月20日
展览地点:金臣亦飞鸣美术馆(上海市闵行区甬虹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