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迎来了落叶季。今年申城有41条落叶不扫景观道,这些路段陆续开启落叶不扫模式,悬铃木、银杏树、栾树、北美枫香等行道树的落叶正编织出一条条绚丽的厚毯。
那么,对于曾经在这些路段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上海人来说,他们眼中和笔下的这些落叶不扫景观道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在本期邀请到四位上海作家和青年学者分享他们的看法与见解。
惜珍:上海作家,为了书写上海老马路与老建筑的故事,执着地坚持18年,著有《上海的马路》 《在上海寻找上海》《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
走在铺满梧桐落叶的思南路上,犹如踏在松软的地毯上,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抚摸着思南路上斑驳的梧桐树干,仿佛可以感受到树的心跳。轻轻踏在被风飘落的一片片梧桐树叶上,脚步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树叶的酣梦。
有了满街不扫的落叶,秋天不再清冷,城市的温度触手可感,文化底蕴厚重的思南路也更加可亲可近了。(点击见嘉宾观点美文)。
何菲:上海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擅以凝练流丽的笔触写城市文化、两性情感、行旅美食等。
新华路—淮海西路——番禺路—法华镇路——凯旋路——延安西路及其中的阡陌巷弄是我最基础的生活圈,是我的西区掌纹。这片区域,俗称上海的哥伦比亚生活圈(番禺路在1925-1943年时,曾被命名为哥伦比亚路),覆盖了两段魔都落叶不扫的景观道路(见上图)。深秋,法国梧桐叶落的这段时光,是它的高光时节(点击见嘉宾观点美文)。
周培元:青年建筑学者、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十年如一日,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文化志愿服务,带领学生和市民,用脚步去丈量城市,讲述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发现城市之美。
在同济大学读书时,四平路是必经之路。
那时的银杏树不大,但很有特色。
一条不扫落叶的马路,一片片黄灿灿的银杏叶。
而今,很少走过四平路,但我一直思念着。
但每次去,都会被这挺拔的银杏树吸引!
孙莺:海派研究者、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咖啡文录》《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作者。
不扫落叶景观道很适合图书馆,树和书,树叶和书页,原本就有着某种联系。从竹简到纸张到毛笔,都来自植物。层层叠叠的落叶,就像书架上一本本的书一样。所以,当闵图的图书馆员把书和落叶放在一起拍照的时候,大家都惊叹,竟然那么好看(点击见嘉宾观点美文)。
关于上海的最美落叶季话题,也欢迎侬对嘉宾笔下的马路和41条落叶不扫景观道留下美好的文字感受与我们一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