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报连续跟踪报道位于上海南市老城厢的江阴街突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在吸引很多上海市民前去打卡拍照的同时,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点击见报道)。昨天,帮助电影《无名》剧组在上海寻找并协调取景地的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负责人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独家专访(点击见报道),介绍了这次在沪的“漫漫”取景路。
那么,对于剧组在上海的老马路、老房子和老建筑采用实地取景拍摄,上海的电影人、评论人和文化人如何看呢?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今天上午邀请资深评论人何振华先生、研究电影产业的余佳丽女士、摄影家罗英女士等多位嘉宾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并分享他们的个人观点。
新闻晨报·周到:按照我们这次记者采访中提到的,这次剧组放弃了车墩影视基地,而是采用实地取景,对此,几位嘉宾怎么看?
何振华:拍电影实地取景是必须的。这次导演程耳放弃在车墩影视基地而是选择了在他认为富有“老上海感觉”的地方实地搭景拍摄,至少我觉得很好,也很明智。可以说,现在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观众,对影视作品中凡有出现某些假上海建筑画面及场景太熟悉了,一看就晓得,这哪里是上海滩,分明又是车墩影视基地嘛!
实地取景更忠于原汁原味,除非你的内容情节、艺术境界、思想表达乃至整部作品的内涵外延足以让观众的感受超越了镜头画面中的“在”或“不在”,那样的“身临其境”也好,观众自觉的身之所在也好,都是一种提升。
罗英:记得1980年代拍电影《小街》,导演是杨延晋,用现在的时髦语言讲,我和小伙伴们几乎天天去高邮路5弄打卡,现在还是记忆深刻的。那年电影拍摄时,我们周边学校的同学们上课都没了心思,急等着下课去看拍摄电影。当年因为年龄小,只是去看热闹,看大明星张瑜。以后,我很多次走进这条弄堂,才豁然开朗,体会到“小街”的真正内涵。这样的实景拍摄地,是在其他地方搭景搭不出来的。
新闻晨报·周到:余教授,你长期研究电影产业,实地取景和在影视基地拍摄各有什么利弊?
余佳丽:实地取景和影视基地拍摄各有利弊。首先,实地取景布景真实,增强影片真实感;第二,可以带动当地影视旅游,比较容易获得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支持。例如,日本动漫业很多采用实地取景,动漫受欢迎后,会带动取景地成为旅游打卡地,如《灌篮高手》《你的名字》等,好莱坞拍摄电影,如果经费充足,也是采用全球实地取景。
不利的方面当然有,首先,剧组花费比较大,需要在实景基础上布景,对员工要求比较高;第二,实地取景需要事先申请报批、清场或规定时段拍摄,对剧组统筹和预案能力要求高,增加了剧组拍摄难度和风险。
而在影视基地拍摄的好处是,第一、可以节省各方面开支;第二场景调度、拍摄进度灵活,剧组工作能比较顺利开展。
弊端是,同样的场景出现在很多其他影视作品中,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目前,国内影视基地只有二成盈利,大部分是重复低水平建设,同质化竞争,无法给剧组提供完善的一站式配套服务,很多技术要求高或有特殊要求的剧组甚至只能远赴国外影视基地拍摄。
新闻晨报·周到:我们的记者采访昨天采访当中提到,导演程耳对取景地的要求是——找有老上海感觉的地方,要能感受老上海建筑风貌,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取景地来看,你觉得这些取景地是否符合导演程耳的要求?
何振华:至于谈到“寻找有老上海感觉的地方”,我想导演的首选应该是老上海的建筑。我个人感觉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这部电影体现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场景、编导着力要渲染的情景,是老上海;再就是你纪实或虚构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你的回眸和你的重塑是什么样的老上海。
陈逸飞拍《人约黄昏》,就是改编上海作家徐訏(1908-1980年)的代表作《鬼恋》,小说写的是一位上海记者发生的一段奇特恋情。当时,大家一致同意将原来的片名《老房子》改成《人约黄昏》,现在想起来,我更能理解其实陈逸飞心里想要描绘的是什么。他希望再现甚至是以他自己的思想线条梳理、勾勒、构筑起来的一幅幅铺陈着、濡染着老上海风情的画面。我曾陪同他去看过现场,电影里当然有徐家汇教堂,有那个时候还在的徐镇路老街,有人头攒动的旧货市场,有马路转角的馄饨摊,有他花了二三十万在老南市方浜中路松雪街铺的一条弹硌路。
上世纪80年代初,谢晋导演拍摄电影《秋瑾》,秋瑾从日本乘船抵沪的镜头,就是在大达码头(建于1906年,在1980年代是十六铺码头客运船泊装卸货物的辅助码头)拍的,参演者几千人的大场面,这一幕恍若昨夜。当时我主动请缨,大冷天,天没亮就踏着一部黄鱼车去环城圆路(当时上海老南市的一条交通线路,相当于公交环线,沿着今天的中华路和人民路),那条路上几乎所有点心店的馒头、糍饭糕都被我预订包揽了,解决了摄制组和部分群众演员的早餐问题。谢导当时问我,怎么看拍摄这样一个大场面的意义?我说,秋瑾回国就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她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意义非凡!
新闻晨报·周到:江阴街其实只是取景地的一小部分,以前并不出名,有人形容是破破烂烂的一条老马路,为什么这次会受到那么多上海市民和网友的关注?
何振华:这次拍的这部电影《无名》是讲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舍生取义、英勇斗争的故事。从大的方面说,上海为什么会成为我党的诞生地,是因为这座大城市有着当时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的工人阶级队伍;从具体的隐蔽战线开展斗争的“制胜法宝”来说,在纪律严苛的同时,当时上海市区的那些老建筑便于“狡兔三窟”,上海滩城郭内外的大大小小、四通八达的石库门弄堂,乃是地下工作者进退自如、安全便捷的最好的栖身地、办公处。
距离江阴街不远的凝和路,有一幢深隐老城厢的小洋房,主人闵刚侯,是国民党元老柏文蔚的女婿。当年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吴克坚同周公馆的人就经常来此地与闵刚侯联系工作。这幢洋房东接凝和路,南连金家旗杆弄,北靠梅溪支弄,地段位置非常利于隐蔽,况且还有柏文蔚的关系在,使得国民党特务不敢轻举妄动。
江阴街附近的尚文路,就是尚文门,老上海人习惯叫小西门。小西门不远,就是过去繁华的老西门了。旧称仪凤门,现仪凤弄还在。仪凤弄旁边原有一爿西园书场,距书场不远的原14路电车终点站前的中华剧场,是上海滩最早的大戏院。我小时候居住的寿祥里,在中华剧场正对面,是标准的石库门里弄。原上海市科协秘书长、中科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金绍朱,其夫人尹锡荣是上海纺织工业学校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初,组织上要求他们夫妇俩撤离四川,在上海建立“特别机关党支部”,当时的中共上海局地下党机关支部,就在寿祥里。剧组拍的电影取名《无名》,但我提的这些人和事皆有名、有出处。我提这件事想说明什么呢?上海像这样留有共产党人红色印记的老街和老房子实在太多了。
时移世易,放到今天这个时代的视野里考量,已被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乔家路也好,引来络绎不绝市民网红打卡的江阴街也好,不是因为一条马路突然就成了魔都名片了,恰恰是一直以来散在坊间的种种“传奇”、多少“故事”,黑忽白、淡也浓、是似非、卷还舒,就像我们头顶上的云,散聚、离合、邂逅,看来看去,就看导演和编剧们哪能折腾的本事了。
余佳丽:我相信江阴街肯定是符合剧情需要,所以导演找到此处取景。受到市民和网民关注也是因为影视作品的衍生影响,这部电影是梁朝伟、王一博、周迅主演,一位是香港影帝,一位是流量小生,一位是著名电影女演员,都是粉丝众多,再加上谍战题材,很多人会联想到梁朝伟的《色戒》,自然关注度高。经过网络发酵,带动粉丝探班,市民和网友也就趋之若鹜。
新闻晨报·周到:有人说,这些已经公开的取景地中的一些经典历史建筑其实也是展现海派文化的名片?作为摄影家,罗老师怎么看?
罗英:我觉得还是比较符合导演要求的。这些被选中的历史建筑的确很经典,自带故事,犹如一张张上海名片,随着电影正式放映之后的不胫而走,相信会再次掀起一次上海市民的“集体打卡”。毕竟这些取景地都裹着上海年轮的包浆,一砖一瓦,一路一树,吸满了这座城市的气息。
余佳丽:是的,剧组这次拍摄取景选择了很多经典历史建筑,包括乔家路的梓园、汾阳路的上海沪剧院、岳阳路的中科院生科大楼等,这当然也是通过电影展示上海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一种好方式。
新闻晨报·周到:按照介绍,剧组设置的场景将全部拆除,着实让人有些遗憾,这个遗憾其实也让很多人有了思索,有网友提出,在今后的规划当中,能否适当留下一小部分建筑,给市民留下一个回忆老上海和拍照打卡的地方?对此,余教授怎么看?
余佳丽:应该说,目前上海对经典历史建筑保护还是做得很好的。有些老建筑在拆除之后,或保留原基座,或在原址附近设立纪念碑或铭牌,并有碑文说明原建筑的历史,供人缅怀。
江阴街因本身历史保护建筑少或文化含量不高,所以剧组拍摄完后会拆除之前搭建的全部置景,这很合理。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建议,在那些老房子没有拆除以前,是否可以留下剧组在此地取景的视频、剧照等影像资料,未来,在原址合适的地方设置宣传长廊,用照片、视频或采用虚拟数字技术还原今日风采,可以供市民回忆或游人旅游打卡。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罗英,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长期关注上海文化。
余佳丽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访问学者,对国内外影视发展长期关注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