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练50载,顾绣名家将丝线劈成1/256,绣出南宋书画 - 周到

“绣”练50载,顾绣名家将丝线劈成1/256,绣出南宋书画


作者:徐惠芬
编辑:龙怡霖
时间:2021-12-21 14:29
穿针引线,我眼前怎么突然出现了一幅字画?原来这是一种特别的非遗工艺——顾绣。“针如毫、细如发、色如画”,顾绣为何有这等本事?一起往下看。

今天,我们要介绍技博馆征集到的这件展品:

钱月芳捐赠顾绣作品《江亭揽胜》

看到这件展品的第一眼,你觉得这是一幅画,还是一幅刺绣?

如果误将这件刺绣作品看成一幅画,也不足为奇。这件展品是顾绣作品,因为逼真的画作效果,顾绣又有“画绣”之称。

“顾绣的特点就是远看像画,近看也像画,要仔细看,才会发现:哦!原来不是画出来,是绣出来的!”

这件展品的作者——中国刺绣工艺大师、顾绣名家钱月芳告诉记者,之前办展时,就曾碰到不明情况的观众,认为自己看的是画展!

钱月芳顾绣作品

起源于明代松江府的顾绣,以其精湛的技法和“画绣合一”的特色,在我国众多刺绣流派中独树一帜。2006年,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68岁的钱月芳是顾绣在上海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曾先后荣获上海市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岁就开始学顾绣的她,师从顾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明教。和顾绣打了近50年交道,说起顾绣和其他刺绣的区别,钱月芳娓娓道来:

首先,从题材上来说,顾绣很“专一”,专以古代名人名画为蓝本。

“比如,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这幅绣品,就选用了南宋画家朱惟德的书画《江亭揽胜》为蓝本。”——钱月芳

钱月芳称,像《江亭揽胜》这样意境悠远、色彩典雅、留有空白的文人画,是顾绣最常选用的蓝本。

为何顾绣专以名人书画为蓝本?说起来,这个特点,与顾绣的起源密切相关。

钱月芳顾绣作品

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府进士顾名世之家,也是中国唯一以家族冠名的绣艺流派。顾名世家里藏了不少名人书画,既善丹青又精女工的顾家女眷,选择高雅名画作为蓝本,研究出类似于绘画笔墨的奇妙针法,开创了“画绣合一”的顾绣。在顾家女眷中,尤以顾名世孙媳妇韩希孟的顾绣技艺最为突出,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她的顾绣作品《韩希孟宋元名迹册》。

如何做到“画绣合一”?在钱月芳看来,这就要提到顾绣的第二大特点,即有顾绣“三绝”之称的“针如毫、细如发、色如画”。

“顾绣用到的绣针很细小,是普通绣花针的1/2至1/3;丝线也经常被劈成1/16、1/32、1/64、1/128甚至1/256使用……想想看,如果针大丝粗,绣出来的绣品可能远看还像画,但近看,肯定一下就能看到丝线,知道是绣出来的。”——钱月芳

据钱月芳介绍,因为顾绣作品非常精细,所以最后成品仅仅比画纸多一层宣纸厚度。也因为如此精细的缘故,顾绣并不用于穿着,主要还是用来像画一样欣赏。

因为用到的丝线极细,所以劈线是顾绣绣工的日常操作。虽然已经六十有八,但钱月芳依然能将一根丝线劈成1/256,也能毫无困难地穿针引线。

钱月芳顾绣作品

这样的“好眼力”对于68岁这个年龄来说,几乎神奇,但听了钱月芳一番解释,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

“每天穿针引线,近50年下来,穿针劈线已经不靠眼睛,靠的是感觉了。针的角度放好,手的姿势摆好,线一穿就穿过去了。而且我们每天都盯着绣品刺绣,眼睛是聚光的。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用戴老花镜。”

钱月芳回忆,最费眼睛的时候是自己初学顾绣时。

“因为手生,每一针都是看准位置后才能下手。但绣到后来,手听话了,就不用靠眼睛把关,而是靠手上感觉了。”

当然,要让“手听话”可没那么简单。据介绍,掌握顾绣的基本功通常需要3年时间,而要让手能随心所欲,则起码要苦练10年以上。

钱月芳的自我要求相当高,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觉得还有提高的空间。直到2006年,绣了30多年后,她才把自己的绣品拿出去参赛,“倒不是说那时觉得自己的技艺完满了,刺绣技艺的提高是无止境的,但绣了30多年,也想看看自己的水平在同行中是什么位置 。”

结果,她的顾绣作品《仙蓼长春图》系列一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此后,每一次参赛,钱月芳几乎都能拿个金奖回来:

2011年

《吉祥天女》获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

《群鱼戏藻》获中国刺绣艺术精品展“中丝园杯”金奖

钱月芳顾绣作品

2012年

《牧牛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布袋和尚》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3年

《洗马图》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博览会金奖

2014年

《澄江碧岫图》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园艺杯”金奖

2015年

《春水凫鹥图》参加米兰世博会获得精品金奖

……

作为一名“拿奖专业户”,钱月芳称,绣出精品的秘诀在于“对每一针负责”。

“我经常和徒弟说,要对自己手下的每一针负责。的确,你走错了一针,可以靠后面两三针盖过,也看大不出来,但对于自己针法的精进,对于作品最后整体的效果,肯定是有影响的。”

除了一针都不马虎、精益求精的刺绣态度,钱月芳也好琢磨各种针法。

“顾绣之所以看上去像画,也是因为能巧妙运用各种针法。像这幅《江亭揽胜》中,如何绣出松树的‘活’来?就要靠针法的虚虚实实来营造。这幅绣品中,可以看到松针外有一圈淡淡的颜色,正是这圈淡淡的颜色,让这棵松树有了灵动感,仿佛随风有些摆动。”——钱月芳

据钱月芳介绍,顾绣以针代笔,基本针法就有数十种,包括施、搂、抢、摘、铺、齐、套针等,针脚要求平、齐、尖、顺、匀、薄等。多样、细腻的针法,使得顾绣的细节极为丰富,并栩栩如生。

“像捐给博物馆的这幅《江亭揽胜》,远山用虚实针法绣制,使得远山没有明确的轮廓,与江河融为一体,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精心绣制的江中小船,有两人在划动,小而生动;江亭里有高士在休憩,松树的绣制选用多种针法色彩的组合,松针则由松针法绣制,由浅入深,栩栩如生;近山以实针绣出了山坡的坚固扎实……”

顾绣《江亭揽胜》局部

用钱月芳的话来说,顾绣就是用丝线和针脚,“对画作进行再创作、再理解”。

“虽然这幅绣品不大,但内容丰富,有山有水,有人有树,意境深远。”据钱月芳介绍,顾绣多为小尺寸绣品,长宽基本在二三十厘米左右。

“这件《江亭揽胜》绣品就是典型的顾绣作品大小。字、画组成一套,长共42厘米,宽33厘米。”

虽然尺寸不大,但因为针法精细,所以用时不短,绣一幅一尺见方的作品,一般都要半年以上。

对于把这件靠自己一针一线、花费数月绣制的作品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钱月芳没有半点舍不得。

“这也是对顾绣的一种宣传吧。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顾绣。现在年纪大了,也一点都不觉得失落或寂寞,因为顾绣是绣无止境的,可以活到老,绣到老。我也越来越觉得,对顾绣大半辈子呕心沥血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最后能绣出这么美的作品来。希望技博馆的观众也能被顾绣的美打动,了解顾绣、喜欢顾绣。”

展品提供人寄语

如果您提供的展品在博物馆展出,期望给青少年带去怎样的启发?

希望通过作品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展览,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顾绣、喜欢顾绣。——钱月芳

您能为世界技能博物馆说几句寄语和祝福语吗?

《江亭揽胜》能成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展品,是这件顾绣作品最好的归宿。世界技能博物馆给了各种手艺宣传交流的平台,祝世界技能博物馆越来越好。——钱月芳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