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早晨7点半,家住临港新片区书院镇东方颐城的王志鹏会准时出现在小区门口等待乘坐轨交接驳1线去书院地铁站,每天晚上6点半,王志鹏又会匆匆冲上这辆车,回到家中。
而从2021年10月开始,他终于不用再掐着点去坐接驳1线了,因为临港6路开通了。
一年半前,接驳1线的开通已经让王志鹏欣喜不已,相较于其他公交线路,站点直达的接驳专线让他回家的路程缩短了将近半小时。但定时接驳让有时不能准点下班的王志鹏颇为苦恼,随着知晓的居民越来越多,接驳1线也越来越拥挤。
几个月前,临港新辟公交线路——临港6路,书院镇东方颐城区域至轨交16号线书院站的公交接驳问题得到了极大的解决,一时间东方颐城、崇实路的居民纷纷拍手称赞。
从接驳1线到临港6路,这正是临港交通事业发展的缩影。从便捷到更便捷,临港交通事业正一步步向前发展。
像临港6路这样不断推进的还有临港中运量。
整整一年前的2021年1月1日,临港中运量T1线开通试运营,这是世界上首条世界首列数字轨道胶轮电车,利用地埋无源磁钉形成数字化轨道,取消了钢轨和接触网,具有使用成本低、续航里程长、编组形式灵活、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科技感满满。试运营半年多后,中运量T1又迎来了提速增能和大站车的开通。
2021年10月起,T1日均班次由原61班增至90班,行车间隔可比原先缩短10分钟左右;两个月后的12月,日均班次又由90班次增至120班次,运营列车由原先的9列增至10列,行车间隔再次缩短 5 分钟左右。
临港捷运副总经理周舟介绍,通过两次增能提速,临港中运量1号线班次间隔已经从一开始的15-25分钟缩减到了8分钟,从二十几分钟跑进十分钟内,中运量车速的跃升带来了更加快捷畅达的公共交通。
10月,T1还开出了大站车,中途停靠彭平路站、云端路站、港辉路站和临港大道站,每日2班。
事实上,早在T1线设计建造之初,大站车就作为提高通行效率的方案之一被纳入设计,通过独立路权和站台港湾的设置,让大站车成为可能。
12月,T1末班车向后延迟了一个多小时,末班运营时间与轨交16号线实现无缝衔接,让临港人民拥有了享受夜生活的自由。
据悉,该线路自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日客运量已达数千人次,并实现了8800人次的突破。
"临港中运量1号线客流量呈潮汐式,以工作日早晚高峰和节假日为客流量高峰,满足了上班族地铁16号线的换乘需求和泥城、滴水湖片区居民的往来需求。"周舟说道。
临港管委会建交处副处长孙文洲介绍说,希望通过中运量提速增能、设置大站车,打造高品质发展的临港公共交通事业。
T1线平稳运营,T2、T6线也迎来了新进展。据悉,中运量T2线、T6线拟于2022年上半年开通运营,预计8月将实现与中运量1号线组网运营,初步构建起高效畅达的中运量主干交通网络。
另外T3、T4、T5线,则将分别连接起105金融核心区、103科学家论坛社区、泥城社区、书院地铁站、万祥社区、书院社区等区域。
“6条线路总长度将达到105公里,如果这6条线路全部建成运营,新片区386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区公交的层级和均衡性、通达性都会大大提升,骨架线路成形。”临港管委会建交处表示。
除了临港6路、除了中运量,临港2021年还公布了多批公交线网调整计划,覆盖产业装备制造园、滴水湖、书院等多个片区。
临港2021年11月刚刚发布的《临港新片区交通强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2021-2035年))指出,临港将构建以区域轨道为骨干线、中运量公交为区域线、常规公交为接驳线的三级线网。
路网建设方面,2021年的临港也是突飞猛进。
6月,两港大道北段主线全贯通,临港距离浦东国际机场实现了车程仅需25分钟的大跨越;8月,申港大道(随塘河西-沪城环路)改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车,改建完成后,提高了约20%通行能力。
其他道路建设也不断推进。S3公路航三路至惠新港结构贯通;“S2公路新元南路立交工程”已取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X2/塘下公路交叉口提升项目完成;两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主线通车。
这一年的临港路网逐渐加密、道路路况逐渐改善、交通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更高品质的交通出行环境正在形成,助力临港新片区宜居宜业的新城建设!
临港6路2022年又将迎来新变化:预计全线将换成氢能源公交。
2021年最后的几天,一台台崭新的氢能源公交车停驻在公交车站的站厅里,这10辆氢能源公交车将先后投放至临港5路、临港6路及环湖观光线。
而这已经是临港第二批投入营运的氢能源公交车,2021年10月,临港新片区首条氢能源公交线临港7路、临港7路B线正式开通。
使用氢能源作为能源的临港7路及B线能量转化产物仅为电、热和水,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公交的续航超过350公里,灌满装在车顶的26.5公斤氢气,只需要18分钟左右,以氢能源为动力的临港7路每百公里可减少碳排放近97公斤。
而中运量T2线、T6线也将配置2套氢动力系统。T2线整列车将配置2套氢动力系统,共设10个35MPa氢瓶,总储能量570kWh,车辆续航里程100km,加氢时间15min。
临港管委会建交处副处长孙文洲介绍说,预计到2022年底,临港将共有118辆氢能源公交投入运营,包括公交车辆、中运量以及定制班车,既有新增公交线路又涵盖公交车辆更新。
智慧化是临港交通体系另一特征。
走在临港新片区,时不时会看到车顶架着环形摄像头的黑色汽车从面前驶过,这是无人驾驶汽车在开放测试道路上进行“科目三”大路考的练习。
2021年11月,临港新片区386区块全域197条道路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目前,临港新片区共539.40公里(含东海大桥34.00公里)测试道路。12月,在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一辆辆智能重卡从洋山港码头出发,驶过东海大桥,到达深水港物流园区,这是我国首个智能驾驶集装箱转运业务。
信号灯联网控制、公交智能调度、智能停车……在智慧化交通运输的道路上,新片区力争先行先试走在前列。
《行动方案(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新增公交车辆100%清洁能源化,推广1500辆氢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大交通领域防污染治理力度。到2025年,建成区公交站点智能化率100%,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不少于80公里;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域的交通智能感知体系,建成覆盖规划、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底座。
这样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毫无疑问,这依靠临港在发展绿色交通、智能驾驶上所拥有的产业优势。
临港7路及B线所搭载的燃料电池电堆来自于注册在新片区成长于新片区的本地企业氢晨,其所在的研究团队所研发的项目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临港新片区作为先行先试区,制度创新的优势同样在交通事业上得到发挥。
2021年12月,国内金融租赁行业首单自贸区SPV跨境设备租赁创新项目在临港落地,其中就包括中运量项目。自2010年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开展SPV租赁业务以来,其业务范围被限定在飞机、船舶、海工设备,而此次创新项目则聚焦了国际航运和新能源车辆两大产业。
临港捷运表示,此前公司采买中运量车辆需要通过政府拨款、银行贷款等方式自行筹集资金,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后,通过向融资租赁公司售后回租的方式,可以大大减轻公司筹资压力和政府的财政压力。正在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的临港以政策优势与金融监管先行先试形成合力支持这里的宜居宜业新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