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浦东新区东昌路515号的东昌新村停车棚里,正在举办一场“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为什么会来到一个普通小区的停车棚展出,停车棚里的文物艺术展又给社区带来了什么呢?
1月5日,被评为上海市“艺术进社区”示范项目首位的“星梦停车棚”迎来了博物馆水准的专业展览,由河南省文物局、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承办,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枢纽站合作举办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东昌社区展”正式亮相于东昌社区“星梦停车棚”,并举行了策展人导览和专家对谈活动。
让文博艺术赋能城市微更新,本次社区展是继“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图片展进入“星梦停车棚”后,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展的第二次展览进社区活动。与“博物馆同款”的内容来到陆家嘴社区居民身边,让每一位进车棚取放车辆的居民,都会能“意外”地欣赏到高水准的文物展览,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古今文明对话。
我们在“星梦停车棚”看到,“三星堆图片展”正在停车棚内以图片展的方式进行,而“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接续而来,从5000年前神秘的古蜀文明,跨越到了魏晋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展览以灯箱和展板图片展示为主,辅以影像和文字介绍。
东昌社区“星梦停车棚”内的龙门石窟特展
作为品牌公教活动,上海大学博物馆方面携手专业社工机构,通过对停车棚的改造,探索艺术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景,不仅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更进一步参与了“社区治理”,加强了博物馆与社区居民的联系。
文物艺术进社区后,给社区带来的变化十分明显。停车棚里的各式车辆都对应着墙上的号码,停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展览特别设置的灯槽,不但将展览进行了自然区隔,还让停车棚的照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美化了车棚空间。
文物艺术展览到来后,社区居民对“星梦停车棚”的维护和参与意识也与日俱增。停车棚的日常维护和讲解志愿者,从开始时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有18个人。
东昌社区“星梦停车棚”内的龙门石窟特展
小区居民陈国兴是社区讲解员里的代表人物。他在经过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培训后,自己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以丰富讲解内容。陈国兴还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讲解内容和方式尽量往普通居民能理解的方向靠。比如在讲解龙门石窟三座最著名的佛龛时,陈国兴将佛龛比喻为“以前人家里的雕花大床嵌进了山里”;在解读著名碑刻《龙门四品》时,通过讲述碑刻背后人物的亲情故事,来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在讲到三星堆遗址的面积时,陈国兴把枯燥的数字换算成几个陆家嘴的大小,居民一下子就有概念了。陈国兴说,通过这样的解读,社区里的老爷爷老奶奶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2021年9月,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了“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展览并非单纯的文物展,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融合展示,互相对话。龙门特藏中,包含有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与书法,宝相庄严的唐代造像,以及从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9位当代艺术家通过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形式,呈现龙门石窟与佛教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伟大艺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该展览已接待现场观众4万多人次,包含导览和讲座在内的线上活动参与人数约400万人次。
2022年1月8日,新华网将直播“博物馆与社区”专题讲座活动,以“上海大学博物馆进星梦停车棚”为例,特邀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社区枢纽站”发起人和策展人王南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社工策展人张佳华、东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骏、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部副主任郭奕华、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马琳,围绕艺术社区的形态运作与社会治理、社区居民动员、博物馆社区实践等话题展开一番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