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传奇大法官的局内人写作,亦真亦假,细节好评。
剧情紧凑,悬念频出,反转不断,快节奏的悬疑故事。
法庭审判与舆论形势,私人情感与职业道德,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冲突,都在挖掘人性的复杂,考验正义的边界。
晨报记者今天独家获悉,加拿大传奇大法官贝弗莉·麦嘉琳(Beverley McLachlin)的第一本小说《全面披露》中文版已经完成翻译并由译林出版社正式出版,马上将与中国读者见面。作为该书策划人,译林出版社编审、法学博士王笑红告诉记者,《全面披露》中文版最快将于春节之后上市。
记者查询之后发现,目前关于该书作者麦嘉琳的中文介绍并不多。根据出版方提供的资料介绍,麦嘉琳生于1943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法学学士,曾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加拿大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麦嘉琳是加拿大首位女性首席大法官,也是在任时间最长的首席大法官,被公认为加拿大最高法院历史上最杰出的法律人之一,曾被多所大学授予30余个荣誉学位。另著有小说《否认》、自传《说出真相》等。
作为该书推荐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表示:
塑造我法学观念最重要的书籍是文学作品,但少有法律学者愿意投入这项并不计算学术工分的事业。每个法律人的故事最终可以汇成法治历史的宏大叙事。《全面披露》虽是小说,但也是法律人的切片,在这个切片中我们看到自己,审视自己。
加拿大文学杂志《海象》评论说,《全面披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洞察麦嘉琳的人生与法律如何交织在一起。麦嘉琳从人性的角度看待法律。
《温哥华太阳报》评论说,我们知道麦嘉琳是一位先驱,她是加拿大首位首席大法官。但因为《全面披露》,现在我们对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全面披露》精巧至极,令人手不释卷,包含了法庭戏、阴谋、反转,以及刑事司法制度引人入胜的细节。
《全面披露》译者为陈新宇,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代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著有《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帝制中国的法源与适用》等。
2019年3月,陈新宇教授就曾撰文介绍麦嘉琳的《全面披露》新书,并期待其中译本可以尽快与中国读者见面,三年不到,中译本完成。就该书得以在中国出版的幕后故事和中文版翻译的一些情况,陈新宇教授向记者做了介绍。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非专业翻译工作者,你对翻译是怎么理解的?
A 陈新宇:在严复(1854-1921)逝世百年之际,摩挲历时二年半而成的《全面披露》译稿(在2021年11月)清样,想起当年这位翻译巨匠提出的“信达雅”标准之高,其感慨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经历之难,在本书翻译的数百个日夜中,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诚哉斯言!
Q 新闻晨报·周到:翻译《全面披露》的想法是怎么来的?这当中有什么小故事吗?
A 陈新宇: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机遇。当我在2017年底准备承担《法律职业伦理》这门课程时,初心是更好地为学院的教学服务,这是一门重要但缺少专职教师的课程,同时我也对这一新领域充满兴趣,希望督促自己不要固步自封,能走出本专业,开拓新研究。浑然不知转年之间,这门课会成为教育部法学专业的十门必修课之一,更是促成了我翻译《全面披露》的动力之一。
为了上好《法律职业伦理》,我利用学术休假,申请到项目资助,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Peter A. Allard法学院交流学习一个学期。
法学院四楼的教员休息室门边立有一座麦嘉琳大法官的头像,揭示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法官与这里的渊源,麦嘉琳曾于1974至1981年期间在学院任教,这是法学院引以为豪的事情。
2019年1月4日-5日,法学院举行一场关于麦嘉琳的学术会议。而我在大学书店里,发现了麦嘉琳的第一本小说《全面披露》刚刚面世,好奇翻阅之下,发现其中一些内容与法律职业伦理关系密切,可以从法律与文学的角度,加深对律师职业伦理的理解,恰可作为《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阅读文献。我聆听了讲座、参加了研讨,得以拜会麦嘉琳大法官,并进行了一些简单交流。她气质优雅、亲切随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消除了我的拘谨。
会议结束后,我萌发了翻译《全面披露》的想法。令人感动的是,麦嘉琳虽然与我只有数面之缘,却给予了我高度的信任,不仅同意我来翻译此书,而且帮助我联系版权方。正是在各方的支持、信任与配合下,本书中译本的授权和翻译合同得以高效地完成。
Q 新闻晨报·周到:《全面揭露》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A 陈新宇:《全面揭露》作为麦嘉琳在文学界的黄莺初啼之作,见证了其从资深大法官到畅销小说作家的华丽转身。其塑造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律师吉莉•特鲁伊特(Jilly Truitt),接受了一位被指控谋杀妻子的富翁文森特•特鲁萨尔迪(Vincent Trussardi)的委托,担任其辩护人,从而卷入一起神秘凶杀案的故事。她的法庭对手,是最优秀的检察官,亦是她曾经的导师赛•肯奇(Cy Kenge)。她周边的亲友,无论是养父母、男友还是在她年幼时帮助过她的社工,都希望她退出此案代理。这位土著孤儿出身,怀着拯救世界的雄心进入法学院,毕业后创建自己律所的女律师,面临着事业和人生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职业生涯最严峻的挑战,她需要发掘案件真相,与自己恩师对峙,证明“弟子不必不如师”,说服陪审团案件存在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为委托人开脱罪责;另一方面是自己身世的不解之谜,伴随案件的进展,她在主动与被动之中发现了自身来历的线索,渴望解开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人生谜团。
Q 新闻晨报·周到:作为法律术语“全面披露”指的是什么,在书中指的是什么?
A 陈新宇:“全面披露”作为法律术语,指“所有重要事实的彻底揭露”(Black Law Dictionary, ninth edition, 2009, p.531),在本书里,其不只是指检方需要在开庭前向辩方披露其所掌握的一切证据等诉讼法上的要求,而是综合了披露法律问题和案件添附的人生问题的双重情境。吉莉作为法律之子,需要高度理性甚至冷酷无情,作为尘世中人,则无法摆脱七情六欲,律师职业伦理要求其与委托人的关系是“竭尽所能,然后放手”“不得同委托人密切接触”等,但在涉及亲情身世时,貌似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混沌起来,这种困境也揭示了职业伦理的实践性特质。
Q 新闻晨报·周到:读者可能会关心小说的女主人公和作为大法官的麦嘉琳之间的关系,麦嘉琳是在写自己的故事吗?
A 陈新宇:作为作者,麦嘉琳对此问题曾回应道:
无论从哪一方面讲,她都肯定不是我。我从未做过刑事辩护,我从未有过像她那样的经历……但我与其共享某些态度和价值观,她是我曾遇见和钦佩的某些人。
小说的场景主要在温哥华,这与麦嘉琳的经历有关,其从1981年起开始法官生涯,曾先后担任温哥华地区法院、卑诗省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皆在温哥华)法官,1988年被任命为该省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到1989年被任命为加拿大最高法院(在渥太华)大法官离开此地,可以说温哥华是她最熟悉的城市之一。书中曾以女主人公的视角提到:
卑诗省高等法院所在的阿瑟·埃里克森楼敞亮通风,墙上悬挂着加拿大首席大法官年轻貌美时的肖像,提醒我有时候女性偶尔真的可以主宰法庭
这是麦嘉琳在书中不经意间提及自己的闪亮一笔。一种开放性的思路是,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可以去阅读麦嘉琳的重要判决书,也许能发现判决和小说在价值理念上的某些相通之处。
在麦嘉琳举重若轻的笔下,《全面揭露》展示了伦理与法律、性别与法律、情感与法律、族群与法律之间多维度的张力关系,丰富了法律的想象力。
作为曾经旅居温哥华的过客,我翻译本书也是在重温这段人生中温馨美好的学研经历,天气、风景、街道、餐厅、艺术、法庭、亲友等,随着笔端流淌,皆一一重现在我脑海之中,借用一首经典老歌的名字——Yesterday Once More。
Q 新闻晨报·周到:你会推荐这本书给清华园法学院的学生吗?
A 陈新宇:我会推荐这本书给法学院的学生,在我开设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上,作为讨论环节之一,将围绕其涉及的职业伦理问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