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爱里将迎大修,内山书店旧址或成新地标
山阴路2弄的千爱里入口不大,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红砖的坡顶,浅灰的拉毛墙面,紫红色的弧拱木窗,勾勒出花园洋房的样貌。屋前的水杉树成排栽种,高大挺拔,为小区增添了几分幽静。
1924年,千爱里由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建造,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的入住和鲁迅的到访,赋予了它特殊的身份。史料记载,1933年10月,内山完造借下千爱里40号(今山阴路2弄38号),与鲁迅合作,举办了一场木刻画展览会。而内山完造本人也曾在千爱里(山阴路2弄3号)居住多年,其住所与内山书店后门斜对。
■千爱里
一个世纪过去,千爱里依然静谧、整洁,岁月冲刷的痕迹也在房屋上尽现。外墙斑驳、墙体和管道老化、木结构松动、公用厨卫设施老旧……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千爱里被列入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修缮计划,将进行安全性改造、公用厨卫改造和室外环境更新,预计今年春天动工。
■千爱里航拍图(虹口房管局提供)
从千爱里走到内山书店旧址正面,不过百步之遥。内山完造在上海居住期间开设的内山书店,也是鲁迅晚年在沪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虹口,内山书店坚持经销进步书籍,做过鲁迅著作代理发行店,支持中国进步力量,也留下了大量中国文化人士的身影。
如今,内山书店旧址所在的四川北路2048号建筑依旧沿街而立,底层的新华书店和工商银行大门紧闭,旁边的小店还在营业。见证了鲁迅与内山完造友谊的内山书店旧址,应该如何保留保护?
■内山书店旧址门前
在去年9月25日举行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签约仪式上,有关部门曾透露,考虑将内山书店旧址和新华书店贯通,建设以书为本的小型文化综合体,辟出场地打造文化活动空间,呼应周边鲁迅小道的打造、赋能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与四川北路上的红色主题书店“1925书局”遥遥相对。
2月9日,记者又从虹口区房管局获悉,内山书店旧址既是市级历保建筑,也是市级文保建筑,其修缮改造计划尚在制定中,预计将进行从内到外的翻新,作为文化场所使用,周围业态也将同步调整。
留住城市“烟火气”“市井味”和“文艺范”
位于虹口区东北角的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究竟有多大?
记者从虹口区房管局了解到,风貌区面积129公顷,范围为欧阳路—四达路—宝安路—物华路—四平路—邢家桥北路—长春支路—长春路—海伦西路—宝山路—东江湾路—大连西路。
这片拥有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风貌区里,混合保留了大量里弄住宅、独立和并立式花园住宅及高级公寓。如果把它视作一座博物馆,那么,这些建筑就是博物馆中默然不语却沉淀深厚的展品。
记者沿街而行,发现“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所在的永安里(四川北路1953弄)、建于1912年至1936年的四达里(山阴路57弄)、左翼剧团“大道剧社”设立地兴业坊(山阴路165弄)等几处历保建筑都在大修进程中,永安里的房屋正被脚手架包围。
■永安里
虹口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山阴路及周边区域的修缮工作自2018年起已逐步开展,陆续完成了大陆新邨(鲁迅故居所在地)、恒丰里(曾是中共上海区执委机关所在地)等处房屋的修缮工作。
2021年,该局以“区域规划,整体推进”为原则,将山阴路及周边区域未进行大修的里弄房屋整体纳入修缮计划,项目滚动实施,预计2022年底将初见成效。
根据计划,今年即将启动修缮的优秀历史建筑的除了千爱里、内山书店旧址,还有瞿秋白寓所旧址所在的东照里(山阴路133弄)、曾联松旧居所在的花园里(山阴路145弄)、木刻讲习所对面长春公寓(长春路304弄)、与左联有着不解之缘的丰乐里(四川北路1999弄)等等。
■(上)东照里瞿秋白寓所旧址(下)花园里曾联松旧居
一处处房屋背后,是一段段令人回味的历史故事,和一个个曾经鲜活的人物。他们的出现犹如璀璨星辰,在虹口的天空中划过耀眼的轨迹,让虹口成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和文化名人聚集地。
虹口区房管局表示,此次修缮重点围绕红色路线、鲁迅小道及周边区域,结合红色革命遗址及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希望打造体现虹口“文化三地”软实力的核心承载区,留住城市的“烟火气”、“市井味”和“文艺范”。
提升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还原海派文化肌理
优秀历史建筑如何修缮?这是公众和居民都在关心的话题。虹口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秀历史建筑修缮项目主要针对建筑的屋面、外立面、室内公共部位等进行全项目修缮。
■正在修缮的四达里和兴业坊
首先,要通过修缮,提高房屋安全性能。因此,他们会注重现场查勘及方案设计,通过专业查勘单位对房屋现状进行整体排摸,并编制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主要通过房屋结构排险、公共部位楼梯检修、线路改造、白蚁防治等修缮内容,提高房屋安全性能,消除房屋安全隐患。
提升房屋使用功能,能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修缮过程中,他们会对公共厨卫设施进行改造,根据“可改、愿改、尽改”的原则,在居民意见达成一致的基础上,通过铲除原地面、墙面,铺设地砖、墙砖,新做橱柜、水斗等,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状况。
对于历史建筑来说,还原海派建筑文化肌理也很重要。此次修缮,将通过对保护部位修旧如旧、修旧如故的改造,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保留历史肌理,通过对保留保护房屋文化价值、保护现状、管理利用状况进行评估,推进既有建筑的功能转换。
以千爱里为例,其修缮范围涉及建筑外立面、屋面、正入口天井、室内进厅、楼梯间、公共走道等区域。“具有居住功能的优秀历史建筑,修缮科目都差不多。”这位负责人说。
■千爱里设计效果图(虹口房管局提供)
而在今年春节前,四达里和兴业坊刚刚卸下脚手架,完成了建筑外屋面、墙面、雨棚、晾衣架、弄堂口景观等多方面改造。不久后,居民厨卫设施改造和管道更新工作也将启动。
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记者走进了去年重新亮相的长春路319号木刻讲习所。
■木刻讲习所
原先,这幢小楼部分是居委办公场所,部分给居民居住,修缮后,一楼设置了木刻讲习所旧址陈列馆,还原了鲁迅当年办木刻讲习会的场景。承载“社区会客厅”功能的二楼不仅保留了居委会功能,还在探索“沉浸式办公”新模式。
同样在去年完成修缮的百年老弄堂恒丰里,完整保留了居住功能,屋面瓦片、檐沟都被翻修,外墙立面重新筑起清水红砖,水刷石门套和黑漆木门也得以修复,重现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新式里弄风貌。原汁原味的外表下,居民们生活的“里子”借助综合改造,焕然一新,变得明亮整洁。
■恒丰里
恒丰里的转变,让更多居民开始期待自家老建筑的“新生”。“相信今年的大修也会在提升使用功能的同时,保护老建筑的结构,完善配套设施,还原历史风貌。”一位居民说。